为什么感觉自己创业后,很难再回到公司坐班?

头像
2024年07月9日 94 浏览 状态问题有人回答啦,大家来学习一下吧~
首页 问答 为什么感觉自己创业后,很难再回到公司坐班?
问题详情

很多人在经历过自己创业、为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和打拼之后,似乎很难再回到传统的公司里,重新适应朝九晚五的坐班生活。这背后可能涉及到心态、工作模式、成就感来源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 比如,习惯了自己掌控决策、灵活安排时间的创业者,为何会对公司的层级制度和固定流程感到难以适应?曾经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直接承担风险与回报的人,又为何可能觉得坐班的生活缺乏动力或自由度?为什么一旦体验过创业的状态,就很难再回归到按部就班的职场节奏中去呢?

版权: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official.jiawencreate.com/question/220.html

发表评论
8 条评论
2024年7月9日 上午10:47 回复

对这个现象进行过数据分析,详见下图。创业无非两种结果,失败或者成功。成功了,谁还去坐班打工呀?失败了,按照数据统计,55%的人会选择再次创业,而只有24%的人会稳定在打工这条道路上。所以这里的核心问题有二。

问题一,创业失败的热为啥不爱选择去打工坐班?问题二,创业失败的人为啥很大比例会选择接着创业?

为什么不能打工:不习惯

创业失败的人选择去打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不习惯。首先是心理上不习惯,无论是从打工到创业,还是毕业后直接创业,再回到打工,心理上总觉得别扭,感觉是一种人生发展的倒退。
其次是做事处事风格上不习惯,不习惯慢、不习惯等、不习惯耗、不习惯被指挥……创业过的人,特别是做过一二把手的人,往往是偏强势而有自己想法的,并希望快速地将其想法付出实现。然而在别人的公司里面坐班,最重要的是熟悉规则和在体系内生存和做事。对于唯结果导向的创业者,看着大企业内部的撕逼和各种官僚,难免口吐鲜血而离开。正式因为上述的原因,曾经创业过的人,往往很难被一个体系驯化。从而江湖有传言,像华为等强调体系和系统的公司,是略排斥曾经有过创业经验的求职者。
这也难怪这些公司的挑剔,创业失败加入打工行列的人,40%左右的人很快又会离开,要么创业,要么做投资。

为什么还要去创业:不服气

选择创业的人,本身就存在着不安分的基因,就想患上了创业的癌,不断膨胀和扩散,除非在最早期进行割除。这种癌的核心机理是不服气,而再大的草原也圈不住这些创业过的野马再次奔腾的心。
稍微在深圳的创业圈子呆一呆,多接触些70后左右的创业人,基本上就会听到这样的言论:马化腾以前还来找过我请教客户端的问题,那个模块是我给他的;其实我比腾讯还要早做网络寻呼机;那个时候腾讯的办公室和我在一个楼……如果到北京或者上海等创业和泡沫的重灾区,类似的言论就更多:我在几年前就做了和微信一模一样的App,上线后用户反馈很好,可惜当时太早,用户基数太小而始终做不大;我的模式比聚美早而且网站上线早,可惜当时技术差,网站没撑住;爱鲜蜂的模式我在几年前就开始想尝试了……

2012年末,和几个创业的朋友在喝茶聊天。其中一个朋友创业刚失败,在解散和安置团队的过程中,突然接到其老部下的电话,号称自己刚加入了一个新的创业公司做核心高管,公司技术和产品一坨烂泥,但是最近用户增长很快,服务器撑不住了,希望把原公司那些闲置的服务器拿去救急。我那个创业的朋友没有任何犹豫就免费给了。

最后还多问了一句新公司的情况,了解到这个公司是做出租车呼叫和匹配服务的,美国有个对标模式叫做Uber。我们在座的几个都是Stanford MBA,简单聊了几句,说类似的模式我们之前就想过了,可是觉得中国法规问题和司机能力问题,肯定做不起来。隔了不到一年,我们再去问的时候,才知道这家公司叫做“滴滴”……

2024年7月12日 上午10:50 回复

创业和打工的差别,不仅仅是上班时间的自由,更重要的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完全变了。我举几个在硅谷创业圈观察到的真实例子。有个朋友从谷歌出来创业做 SaaS 服务,刚开始只有三个人的团队,每天都要面对各种问题:产品有 bug 客户在骂,服务器半夜挂了要爬起来修,融资 pitch 被无数投资人拒绝。

但有意思的是,当我问他累不累的时候,他说从来没觉得这么充实过。因为每一个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直接看到结果。这种对结果的直接掌控感,是大公司永远无法给予的。另一位创业者更有意思。他做了一个失败的创业项目后,曾短暂回到大公司。但仅仅三个月就受不了了。他说最受不了的不是工作强度,而是公司的各种流程和会议。

在创业时,一个想法可以立刻去验证和实施,但在大公司,可能光讨论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就要开好几轮会议。创业最大的改变是让人学会用真实的商业视角看问题。在大公司,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负责的那块内容。但创业要求你必须理解整个业务链条:从市场需求、产品设计、技术实现到销售、收入、成本,每一环都要考虑。这种端到端的思维一旦养成,就很难再适应大公司那种局部优化的工作方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点:创业改变了一个人对风险的认知。大部分人觉得创业风险很大,但真正创业过的人往往发现,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永远不尝试。当你经历过把一个想法从零做到一,筹过钱、招过人、拿过订单,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回去做一个听话的员工变得很困难。所以下次如果你遇到一位创业者,与其问他”为什么不回大公司”,不如问问”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市场机会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创业早已不是一种工作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对掌控感、决策权和直接价值创造的追求,是很难用一份稳定的工资来替代的。

2024年8月1日 上午10:43 回复

创业的爽你不明白:
不打卡、不背锅、不拍领导马屁、不加没意义的班、不写乱七八糟的汇报、请假不扣钱、不用担心被裁员优化。上班全靠内驱、创造力充分释放、该干活干活该休息休息、挣的都是自己的、完全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业的难你也不清楚:
房租水电统统要管。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吃得比猪差,挣点钱都是从牙缝里省出来的。甲方不满意要哄、平台判罚不公要忍、员工不给力要手把手教、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电话一响就紧张,生怕哪里出问题。

所以,创业有得有失、有利有弊,但是你要问创业年入一百万和打工年入一百万选哪个,我闭着眼睛选创业,因为碗端在自己手上才有安全感。

2024年8月7日 上午10:41 回复

我自己开店一年多以来,观察身边的人和自己,得出这样一条结论:一个人本身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只要不搞投机主义,不搞冒险主义,那么投入相同的精力,选择创业获得的收入会明显高于选择上班获得的收入。这个收入包括金钱,但不限于金钱。

其实这只是我自己的一条基于观察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并不是说一定是一个正确的东西,但是既然大家讨论这个东西,那我也就补充一下关于这条结论的看法。首先,这条结论算不算是幸存者偏差?我认为不算。我并不是要刻意的把所有的失败归咎于“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而是大家可以观察身边那种创业失败的例子,(这里的失败特指把本钱都亏了进去,或者创业的收入低于了打工的收入,才算是失败。)那种拿了融资,亏的是投资人的钱,又或者公司虽然倒闭了,但是卖了一些钱,再或者被收购、大公司的战略投资项目等等都不算这条结论所说的失败,总之,只要创业收入高于了打工收入,那么就不算是我这条结论里的失败。

大家观察下这种失败的人,往往有以下几类:

第一,为创业而创业的人。这群人大多来自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或者刚学到一点经验,就自以为自己很厉害,可以创业的人。他们甚至连做什么项目都没想好,就已经决定要创业了。然后,因为他们要创业,所以去社会上看看有啥好做的项目。这种基本上都是要失败的,而且这个创业群体往往占据了创业人群中的极高的比例,这就导致好像成功下来的都是幸存者偏差。但是实际上这类人,是完全可以归咎于投机主义里面去的。这群人的特点是:不去考察自己的能力,资源,是否与自己要做的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相匹配否?对于项目成功所需的市场环境,创业者素质,资金,资源没有做客观细致的分析,为了创业而创业,这种情况,极少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二、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客观、真实的评估。这群人,比例虽不如前者居多,但是也很常见。比如某些公司高管,某些项目的项目经理,某些产品经理,某些销售经理(因为这类职位的人,往往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视野较宽广,是比较倾向于创业的职业群体)。这群人中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对自己的能力,资源缺乏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估。举个例子,比如我之前认识的一个美团网的城市经理,他主管的那个城市的美团销售额单月差不多有一个亿,并且在他的带领之下,业绩还有不断的增长趋势。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有主管1一个亿的销售额的能力。他忽略了自己是背靠美团网这样一个当时处于高速增长的大平台的附加值,以及千团大战之后剩下来的独角兽的大盘增长能力。他对于自己所主管的一个亿的销售额,到底有多少是因为他本身的资源,能力带来的,有多少是美团网这个平台本身带来的,严重估计不足。后来这哥们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O2O平台,他觉得自己主管美团一个亿,那么做个千万级别的平台的能力还是有的,然后这个哥们没多久项目就嗝屁了。事实证明,他主管的一个亿里面,可能单纯基于自己能力和资源的价值,百万都不够。

这群失败的人,又占了创业者里面失败的一部分。这群人的错误可以归为“冒险主义”所以,我上面那条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打工者就一定会被剥削,而创业者都是为自己干,赚的都是自己的,”那其实是没有任何的说服力的。真正要想创业成功,不管是做高逼格的互联网,黑科技,还是低格调的摆地摊,开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资源有足够充分、准确的认识。第二、对自己的创业项目,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能力有充分、准确的认识。换句直白的话说:任何一个项目,创业者所具备的能力、资源,与项目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匹配度越高,则成功率越大,反之,匹配度越低,则失败率越大。

2024年8月12日 上午10:39 回复

创业的时候,你个人是会更深刻的理解和探索到这个社会的本质的,这个感觉是很爽的。是大部分打工者体会不到的。无论你创业的进度是如何,你总会在创业的过程里逐渐更多的探索到更多东西。
你会体会到:如何和税务工商*打交道,如何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公司的本质,如何做股权债权*划分,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管控员工,如何去抱生态大腿,如何去找投资人,如何触碰一级和二级市场*,如何触碰资本市场*,如何渗入灰色手段不老实的去侵占市场,如何拓展业务,如何起死回生,如何扩穿产品线,如何真正的线下引流,如何买量做盘子,如何和那些一线的人打交道等等。这些基本上只有在公司打工到顶层才能接触到的东西。

这些也都是这个社会更深刻一层的东西,你如果能经历一遍,你整个人的战略思维,对社会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就会上升好几个档次。这种逐渐探索世界本来样子的感觉是很爽的,就算创业失败了,让我再回去打工也是不可能的。你见过世界的这样的样子,你就没法再回到自己当时的那个状态。

就比如你从农村考上大学,在大城市里扎根立足逐渐理解到了各个行业的东西,你接触的都是新零售*区块链人工智能这些玩意,让你再回农村,你还回得去吗?只有两种情况回得去,1你实在是找不到工作要饿死了(创业失败没钱了实在不行回公司打工),或者农村有更大的机会你回去建设家乡建设产业园(回去打工给你更高的职位让你有前景)。

更不要说在创业过程中,自己为自己奋斗的那种自由感,就算再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公司替你承担风险,某种意义上你是要拿你自己的时间自由来换的。地位越高,你越没有自由。而自己创业,你的自由感是无限的。最低的自由度就是国家机器的囚禁,而最高的自由度则是无止境的财务自由,很多时候创业者的自由度是排在前面的。

想必每一个打工的人都曾经幻想过自由的样子吧,自由不是刻意在家睡到天昏地暗然后天天出去玩,有时候自由度,也是你自己想做什么都是为自己做的这种感觉。

最后,当代创业模式下,创业者基本都是可以降低很多风险的,而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探索,更深刻的理解这个社会,创业者下一步最小的风险是什么?那就是继续创业,沿着你探索过的东西继续做,而不是把这一切都抹掉回去打工,这沉没成本太大了。

2024年8月23日 上午10:30 回复

说一个生意人的基础常识,但是打工人基本上意识不到的挺有意思的事情:资金周转周期的重要性。

比如说,你身上只有5w块钱进货来卖,利润微薄纯利只有10%,这种生意能挣多少钱?可能一些人直观地说,哎就挣5千块,人工都不够。但是实际上,这个条件不足,利润根本算不出来。

因为利润率多少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资金和货的周转速度。咱们极端一点,你一天就能把货卖了,第二天你就会有5.5w拿来进货,这样翻一个月,手上的资金有多少呢?80w,5w块的16倍。

所以表面上看,你一个月做了近800w的营业额,利润10%,很多打工人一听,哎呀得有700w的资金才能做这个生意,利润也不高,没意思。但实际上是,你只用5万块成本,通过高周转撬动了800w的交易体量,并得到了本金1500%的回报。

速度有多重要?比如出货时间变成两天,月利润跌的可不是一半,而是80%,月末你手上只有20w资金,就是15w的利润。快鱼吃慢鱼这句话是很有深意的,快鱼,指的是最先发现并抓住市场机会的人,而市场机会,说白了就是空白市场,是最适合复利扩张*的。最迅速的先行者可以用极小的投入吃掉极大的利润,造就了很多所谓的一夜翻身。

而慢了会怎样?刚才没提的固定开支和人工成本等就要发挥威力了。简化举例,一个月租金等固定开支5万,我去做一个毛利100%的产品,够高了吧。5万进货,半个月卖完挣5万,一个月卖完是平本,两个月卖完亏5万,说起来就是,明明进货100卖200,怎么就亏了呢?固定开支往往是压垮小生意的重要原因,而根源就是资金流动效率不足,产生不了足够的利润。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开厂做贸易的抱怨,又是利润率低啦又是人工贵啦,然后看着他们买房买地扩大规模,他们的产品你也看得到,一个挣两块钱就奇怪了哪里来的利润呢?一定是老板在撒谎。其实老板可能并没有骗你,只是隐瞒了一部分信息,比如资金的流动效率,而这才是来钱的关键。

生意人说,现金流*就是血液,这句话远比很多人以为的要重要的多。因为一旦他们的资金出了问题停止流动,造成的损失可能比明面上停止的资金高出十倍百倍。
上面说的,只是商业运转最基础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属于老老实实做传统生意的范畴,跟另些四两拨千斤的杠杆玩法差的太远了。经历过这些赌博一般的可能性之后,再看看每个月毫无希望的死工资会让生意人绝望,这就是为啥他们睡地板都不打工的原因之一。
最后说一下重点,其实那个复利扩张的例子可能有点误导性,这个帖子主要是说高周转下的资金带来利润的效率。就算没有复利,一天5w进货,营业额5.5w,这样一个月营业额是165w。反应在财报上,是月利润15w,成本150w,但是实际上你付出的初始成本只有5w,一个月翻了三倍,这个才是最反直觉的。

很多人说我说的是废话,结算周期不一样嘛,谁不知道。而我要说的是,很多打工人是没意识到这个周期是可改变的,他们会把一个月当成默认的结算周期,仿佛是一个常量参数一样。
为什么?因为一个月发一次工资嘛,脑子里被打上钢印了。甚至很多生意人,虽然知道周转率这个玩意,是都没有意识到有多重要。我不想就个例进行讨论,写这个也纯粹是分享欲导致,如果觉得有用咱们友好沟通,觉得没用的X掉也没必要戾气这么重,能帮到需要的人我觉得就很开心了。

2024年9月15日 上午10:40 回复

做生意利润太大会觉得打工太渺小。以前做过建材的销售,底薪3500,一单提成3%,拼命干月薪大概七八千。
后来积累客户自己单干,因为都是以前的老客户,没有营销成本,而且对我很信任,直接微信转账或打款,也不用交税,利润在35%左右,记得当时谈的第一个单子金额一万多,利润接近4000,谈几个小时就赚到以前半个月的工资,创业第一个月利润就破4万。
后来逐渐正规化运营,成立公司,招业务员,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但客户数量多了,还是能赚不少,我也不负责具体业务了,工作变成了跟各种老板喝酒,陪各种客户喝茶。所以当你体验过一单生意赚几千块的时候,很难静下心赚一天两三百的工资。

有人问后面怎么样了,有没有更大的发展,实话说没有,因为卖的是墙面装饰板*,这种东西更新淘太的速度非常快,隔几年就会出现一种更环保更耐用更便宜的材料,而我又没找到合适的渠道,就想趁老款产品还有点竞争力的时候脱手,这时候正好碰到有人想接盘,于是我拿着一笔钱退出了。至于接盘的人,他能力也很强,有渠道引进新产品,在电商平台*发展业务,甚至还想自己开个厂,直接产销一体化*,不过后来我去了其它城市就再没联系了。

2024年10月12日 上午10:37 回复

算是有过创业经历吧,浅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创业是直接面向客户的,然后你就会发现以前所做项目的实际利润有多大,会瞬间失去打工的动力,发现以前打工是多么的徒耗生命。
·打工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像在学校操场上不断跑着一圈又一圈。
创业是在不断挑战自己,不断突破自己的认识范畴,就像登山、攀岩等极限运动。

我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朋友的见闻。刚刚毕业时我是立志成为一名技术大牛的。作为算法工程师+,畅游于代码的乐园里乐此不疲。看源码的时候惊叹架构设计之精简,功能实现之巧妙,正是所谓高之内聚,低之耦合。刷题的时候什么单调栈、字典树、快排、优先队列等等更是汇聚了人类思想的精华,可谓是人类群星闪耀时了。但是还没工作一年我就发现,这些东西在工作中基本用不上啊。那日常工作干什么呢?sq|*做数据分析,spark*跑定时任务,github*源码训练模型。当然sql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并且越学越深。数据分析也是需要一定的数据敏感性与数学功底的,但是这些放在整个计算机领域中未免太窄了。

于是我就尽量只把50%的时间放在工作中,以前也许完成任务可以做到100分,现在就只有95分。但是我把另外50%的时间用在了钻研技术,写技术博客,构建技术交流社区等等方面,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努力虽然对我的升职加薪没有任何帮助,但是也帮我意外开辟了一条别的道路。当慢慢在一些平台上有了一些影响力,会有人咨询我一些技术问题,有的人甚至愿意有偿,我的副业也就慢慢开展起来了。一开始回答别人的问题我是不好意思收钱的,但是后来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也就顺其自然了。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很大方的客户。简单寒暄之后,直接给我发了一个200的红包。然后我们就他目前正在做的一个项目的重难点来分析进而评估整体咨询的价格。随着沟通我逐渐了解了一些信息,客户是一个VC+,目前投了一个做自动对话*的项目,团队在初创阶段。他的诉求就是他不懂技术,我能否带他入门,并且对他的项目做一个重难点的评估,以及项目上线后如何最小成本的保证正常的运维。我觉得并不难,而且他们的应用场景并不复杂,我就随口说了2k吧。然后他非常惊讶说只要2k吗(客户也比较年轻,年轻气盛吧,也比较实诚。我遇到的年龄偏大的客户就很“抠门”,褒义词哈),进而反过来质疑我的专业性。当然后来随着我们的沟通深入,他也相信我在专业方面没有问题,最后价格也是定在了5k。但是整件事情却让我大受震撼。

平心而论,我的物质需求并不旺盛。我的技术追求是为了什么呢?我觉得一方面是一种自娱自乐,就像游戏打通关那种自然的愉悦感。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世俗价值的肯定,说白了就是”单纯的挣钱”。什么叫单纯的挣钱?就是我不是因为想买显卡,想买车,想买大房子才去挣钱,我是看到银行卡里数字不断增长,我就觉得开心的挣钱。因为钱的多少,是普世对人的一种评价,一种反馈。但是这件事情让我这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很震撼。我自身技术并没有提升多少,只是因为客户的变化,我所挣到的钱就立马翻倍了还多。虽然我之前看了很多什么技术只是工具,技术不值钱的文章,但是到这一刻其实我才真正明白话里的含义。

纸上说来终觉钱,绝知此事要躬行。然后我开始思考很多有关“生意”的问题?同样的商品,卖给不一样的客户价格不一样,也就是所谓杀熟,是不是不道德的问题?如果是,那商品到底如何定价才叫道德?商品的定价权又是由谁决定的呢?一个商品抛不开三要素,那就是服务、质量、价格,不同塞道的商品对这三要素的侧重点不同,那我所工作的项目最侧重于哪个要素呢?

第一年做这门生意的时候,就挣了1.6W,其实也就是随缘佛系挣点零花钱。不过因为有了这个事,我开始反复思考上面所说的各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怎么扩大规模呢?

第二年,我开始在各大平台宣发,并且服务过的客户我会建立QQ群、微信群,平时我们就在群里闲聊,他们信任我也会拉自己的朋友进来,一方面提高了客户的回购率,一方面形成了私域流量+的正向循环。第二年,挣了6W。

第三年我又做出了一个决定,彻底定位成面向较高端的客户群体。像之前知乎经常有人付费咨询我,但其实一次也就50,这种我现在也就看眼缘来接单了。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首先,目前还是放不下自己高薪的工作,而且工作日我要全力以赴自己的工作,本身时间也比较少。像我这种单兵作战的模式(规模还不大的时候切忌不要招人),就要以有限的精力在某一个点上做的非常出色。另外,面向高端客户有时候也可以顺带提升自己的技术广度与技术深度,一举多得。于是我在一些高端客户高频使用的平台深耕,并主动出击与之前的客户产生联系,希望他们可以帮我介绍,将以前用在低端客户(没有歧视的意思,仅仅是按照客单价来划分)上的精力全部收回。第三年,挣了12W。

不过我一直这么干挣钱还是太慢了,本质上还是相当于用时间换钱。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耗费自己的时间又挣钱呢?有。

我把前三年服务过的项目提炼整合,形成了几套知识体系,并最终以视频、课件、代码、手写资料、数据图表等丰富的形式组织成产品。当客户寻求帮助的时候,我先给他们提供这些物理资料。以往纯咨询的方式变为咨询+答疑的二段式。一方面提高了服务质量,一方面减少了时间成本。第四年挣了30W。后续看情况,已经开始计划筹备工作室了。以上就是我搞钱的小小经历,还没有达到知乎的平均水平。

言归正传总结一下为什么创业了很难回公司坐班
1.创业对一个人的考验是全方面的,与客户沟通考验交流能力、实际服务考验业务能力、多个客户考验你对项目安排推进的管理能力、如何发展壮大考验你对行业的理解与盈利模式的创新能力,等等。总之,这个过程你在不断进步,你整个人处于一个兴奋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打工人不可能具备的。
2.时间很灵活,你可以选择在你精神最亢奋的时候来服务客户,当状态不好的时候和客户说一下,大家都商量着来互相理解。这在打工人眼里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3.你做的东西可以沉淀为你自己的生产资料进一步帮助你发展、提高、整合。而打工每天日复一日做着被拆解成零件的工作,对自身的未来发展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人说,那你服务客户不也是重复的一单又一单吗?这是不一样的,起码我又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也许未来不知道何时何地可以对我提供帮助。而打工呢,圈子仅限于小组之间七八个人,顶天了五六十人。
4.当然最重要的一条,搞钱搞得更快!!!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