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创业修行中的 “折戟” 迷局:英雄为何失意?

创业这场修行,从未有过真正的终点

创业这两个字,写出来轻描淡写,走进去才知是刀光剑影。有人问我,佳闻轻创做了这么久,见了成百上千个创业者的故事,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我说:创业哪有什么成败,不过是一场停不下来的修行 —— 成功了是修行的高光时刻,失败了,不过是换个姿势继续往前走。

世人总爱把创业的结果二分:成或败。成了,自然是鲜花掌声,从此不用再看打卡机的脸色;败了呢?数据说,8成的人会掉头再来,只有 2成会甘心回到打工的格子间。这两个数字背后,藏着多少创业者的挣扎与执念?为什么败了不愿打工?为什么摔了还要再爬起来?这些年我见过的、听过的、自己经历的,或许能说清一二。

一、回不去的格子间:不是不想,是真的不习惯

去年在一个创业沙龙上遇到黄大哥,他做过电商平台,因为资金链断了,团队散了。这几年他试着去大厂做高管,不到半年就辞了。他说:“不是钱的问题,是浑身不对劲。就像穿惯了布鞋的人,突然被塞进皮鞋,每走一步都硌得慌。”

他的话戳中太多创业失败者的痛处。回不去的职场,从来不是能力问题,而是 “习惯” 这两个字,早已刻进骨子里,改不掉了。

心理上的那道坎:总觉得是在走回头路

创业的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要么是从职场跳出来的,觉得 “凭什么给别人打工”;要么是刚毕业就扎进来的,觉得 “这辈子就该自己说了算”。这股劲一旦拱起来,再想压下去,难。

我见过一个 95 后创业者,小徐。他大学拉着同学做校园社交 APP,烧光了父母给的启动资金,最后连服务器都租不起了。失败后,家里托关系让他去一家国企做市场,他去了三天就跑了。我问他为啥,他说:“第一天开部门会,领导讲了两个小时‘工作纪律’,从怎么用办公软件到怎么写请假条。我脑子里全是当年在出租屋里,我们几个人通宵改代码,天亮了直接去吃早饭的日子。那时候哪有什么纪律,用户反馈不好,当场就改;服务器崩了,当场去修。现在突然要我学‘规矩’,感觉像被按在地上摩擦。”

这种 “摩擦感”,本质上是心理落差。创业时,你是掌舵的人,哪怕船再小,方向在自己手里;打工时,你是船上的水手,哪怕船再大,你得听船长的。创业者习惯了 “我要做什么”,突然变成 “我该做什么”,那种失重感,比失败本身更难熬。

处事风格的冲突:快惯了的人,等不起

创业的人,骨子里都带着 “急”。市场不等人,对手不等人,资金更不等人。今天想的主意,恨不得明天就落地;用户提的需求,最好昨天就改好。这种 “唯结果论” 的做事风格,到了职场里,往往成了 “刺头”。

我认识一个做 SaaS 创业失败的老板,他后来去一家上市公司做事业部总监,第一个月跟 上级吵了三次。原因很简单:他想推一个新功能,觉得市场反馈肯定好,按创业时的节奏,两周就能上线。但公司里,先要过产品部的评审,再报技术部排期,还要等法务审核合规性,一圈下来,至少要三个月。老王急得跳脚:“三个月?对手早就把市场占了!”上级说:“公司这么大,不能像小作坊一样瞎折腾。” 最后,老王没等到三个月,自己先走了。

他说:“不是我不能等,是过程太煎熬。你眼睁睁看着明明能成的事,被一层层流程拖着,看着团队里有人扯皮‘这个不归我管’,有人应付‘差不多就行了’,那种无力感,比创业失败还难受。”

创业的人,尤其是做过一二把手的,习惯了 “说了算”。定方向、拍决策、扛责任,都是自己来。到了职场,突然要听别人指挥,要按别人的逻辑做事,甚至要为了 “团队和谐” 妥协自己的想法,这简直是折磨。就像野马被圈进了马厩,不是饿,是憋得慌。

有次跟一个老 HR 聊天,他说他们确实不太愿意招有过创业经验的人。“不是能力不行,是‘驯化’成本太高。我们要的是在体系里高效运转的齿轮,而创业者往往想做发动机,甚至想改轨道。” 这话听着刺耳,但理上通。数据也摆在那:创业失败后去打工的人,40% 左右很快就会离开,要么重操旧业,要么去做投资。不是公司留不住,是他们自己待不住。

二、创业的癌:不是执念,是骨子里的不服气

深圳的创投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别问创业者 “失败了怎么办”,要问 “下次打算做什么”。在这里待久了就会发现,创业就像一种 “癌”,一旦染上,很难根治。它不像别的病,疼了就想治;这病的病灶是 “不服气”,越疼,越想再来一次。

那些 “差一点” 的故事,都是再出发的火种

在深圳南山的咖啡馆里,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我 2010 年就做了个跟微信一样的 App,就是当时智能手机还没普及,撑不下去。”

“聚美的模式我 2008 年就想过,网站都搭好了,结果技术不行,最后只能关了。”

“爱鲜蜂的社区团购,我 2013 年就试了,每天送几十单,可惜没钱扩张,被后来者居上了。”

“我比腾讯早半年做网络寻呼机,可惜当时没钱买服务器。”

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 70 后创业者,头发白了一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融资计划书。他们说这些时,眼里没有抱怨,只有一种 “要是再来一次” 的光。这种光,我在 80 后、90 后创业者眼里也见过,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微信、滴滴、拼多多。

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更是这种 “差一点” 故事的重灾区。

这些故事听多了,你会发现,创业者的 “不服气”,从来不是对别人的成功眼红,而是对自己 “差一点” 的不甘。就像跑马拉松,明明看到终点了,却在最后一公里崴了脚,这种遗憾,能记一辈子,也能撑着人再跑一次。这种 “差一点” 的感觉,就像一根刺,扎在创业者心里。不拔,疼;拔了,就得再试一次。

野马难驯:再大的草原,也圈不住想奔跑的心

创业的人,都是野马。没创业时,可能还愿意在马厩里待着;一旦跑过一次草原,就再也受不了缰绳的束缚了。

有个做新媒体创业失败的姑娘,小苏,去一家 MCN 机构做总监。她业绩做得不错,三个月就带团队做出了两个百万粉账号。但她还是辞了,理由是 “受不了开会”。“每周一上午开战略会,周三下午开复盘会,周五晚上开总结会。说的都是‘赋能’‘抓手’‘闭环’这些词,听着就头疼。我创业时,哪有什么会?发现问题,群里吼一声,半小时就解决了。”

她后来又开了家公司,做短视频代运营,虽然规模不大,但她说 “每天早上起来,知道今天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这种感觉踏实”。

大公司的体系,就像一片规划好的草原,哪里能跑,哪里要停,都有规矩。但创业者习惯了自己踩路,哪怕摔进沟里,也觉得那是自己选的路。他们受不了 “这个要请示”“那个要审批”,受不了为了 “平衡关系” 而放弃最优解,更受不了看着明明能往前冲,却被 “按部就班” 四个字捆住手脚。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老杨。他第三次创业失败后,去一家上市公司做副总裁,管着十几个人的团队。有次他想推一个新业务,方案都做出来了,跟 CEO 汇报时,CEO 说:“明年再说吧,今年的 KPI 先完成。” 老杨当晚就写了辞职信。“我不是不能等一年,是等的这一年里,我会天天想‘要是现在做,会不会成’,这种内耗,比创业失败还累。”

这种 “累”,是灵魂被束缚的累。创业过的人,见过了自由生长的可能性,就再也接受不了被框定的人生。

三、英雄为何失意:那些躲不过的坑,都是成长的疤

这几年,我和团队整理了 80 多个创业失败的案例,把原因归成了六类。话说回来,创业本就是个试错的过程,这些坑,踩过了,才知道路该怎么走。

模式问题:40% 的失败,败在 “想当然”

新经济的浪潮里,最不缺的就是 “新模式”。今天一个 “颠覆传统”,明天一个 “重构生态”,听着都热血沸腾。但热血过后,能落地的没几个。

做社区生鲜的创业者老张,2019 年融了天使轮,要做 “没有门店的盒马”。他的模式是:用户线上下单,从城市大仓直接配送到家,主打 “比菜市场便宜 30%,比超市新鲜 24 小时”。听起来很美,但跑了半年就撑不住了。

问题出在哪?他算错了物流成本。城市大仓到社区的 “最后一公里”,比他预想的贵得多。一个小区每天就十几单,派一辆车不划算,拼单又要等,用户投诉 “不新鲜”;为了保证新鲜,他租了冷链车,成本又上去了。最后一算账,每单亏 15 块,融来的钱烧完,只能关张。

老张后来跟我说:“当时就觉得模式特别牛,别人没想到,我想到了。现在才明白,模式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是踩出来的。那些看起来‘颠覆’的模式,往往藏着看不见的坑。”

这就是模式问题的核心:太多创业者把 “市梦率” 当成了 “市盈率”。总觉得 “我这个想法独一无二”,却忘了问自己:用户真的需要吗?成本能 cover 住吗?对手不会抄吗?新经济不是空中楼阁,再新的模式,也得落地生根。

运营问题:20% 的失败,败在 “跑太快”

有人说,创业就像开车,慢了会被超车,快了会翻车。这话不假。20% 的失败,不是方向错了,是跑得太急,把车开沟里了。

我见过一个做教育科技的团队,产品确实好,上线三个月就有了 10 万用户。投资人催着扩张,他们也觉得 “机不可失”,半年内从 30 人扩到 300 人,在 10 个城市开了分公司。结果呢?管理跟不上,新招的人不知道要做什么;资金跟不上,工资发不出来;用户服务跟不上,投诉率飙升。最后只能裁员收缩,等稳定下来,市场已经被对手占了。

创始人后来反思:“当时就像被胜利冲昏了头,觉得用户多了就什么都能成。其实运营就像养孩子,不是喂得多就长得快,得一点点教,一点点带。”

运营的本质,是 “稳”。模式对了,不等于能走稳;用户来了,不等于能留住。什么时候招人,什么时候扩张,什么时候降速,这些都得算清楚。创业不是百米冲刺,是马拉松,耐力比爆发力更重要。

团队打架:20% 的失败,败在 “人心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话在创业圈里,得改改:“不怕猪一样的对手,就怕内讧的队友”。20% 的失败,不是败给了市场,是败给了自己人。

有个做餐饮加盟的项目,三个创始人是大学同学,一开始情同手足。A 负责战略,B 负责运营,C 负责融资。公司做到第二年,融到了 Pre-A 轮,矛盾就来了。A 觉得 B 的运营太保守,错失了扩张机会;B 觉得 A 的战略不落地,净画大饼;C 夹在中间,一边要安抚投资人,一边要调和两人的矛盾。最后,三个人在董事会上吵翻了,A 和 B 都提出要 “散伙”,C 只能眼睁睁看着公司被清算。

我去收拾残局时,看到他们当年在宿舍里写的创业计划书,扉页上写着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心里挺不是滋味。创业团队就像一艘船,三个人往三个方向划,再大的船也得翻。

团队打架,往往不是因为小事,是因为 “权” 和 “利”,更是因为 “三观”。一开始没说清谁拍板,没定好分钱的规矩,没统一对 “成功” 的定义,走着走着,就容易散。

股东出手:10% 的失败,败在 “引狼入室”

创业者找投资,得找对人。找错了股东,比没找到钱还可怕。10% 的失败案例里,都是股东强势介入,最后把公司 “作” 没了。

有个做人工智能的创业者,小李,早期融了一个传统企业的钱。对方派了个 “董事” 过来,说是 “帮忙”,其实是来 “监工”。这个董事不懂技术,却天天指手画脚:“你们这算法太慢了,我认识个专家,让他来改改”“别总搞研发,赶紧做个能赚钱的项目”。小李不同意,董事就以 “股东利益” 为由,在董事会上否决了他的方案。最后,小李被逼得退出,公司也被改得面目全非,不到一年就黄了。

小李后来跟我说:“找股东,就像找合伙人,得三观一致。他要是只看重短期利益,你却想做长期价值,迟早得掰。”

创业者得明白,股东不仅是来送钱的,更是来 “参与” 公司的。签投资协议时,一定要想清楚:股东有没有一票否决权?会不会干涉日常运营?对公司的发展预期是否一致?这些问题没想明白,钱再多也别要。

家庭原因:10% 的失败,藏着说不出的痛

创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个家庭的事。10% 的失败,不是因为市场,不是因为团队,是因为家里 “撑不住” 了。

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姑娘,小陈,创业三年,公司刚有起色,却突然宣布解散。我们都很意外,她才跟我说:“我妈查出癌症,需要人照顾。我每天在公司忙到凌晨,回家还要处理家里的事,实在撑不住了。” 她老公劝她 “先把公司停了,专心照顾老人”,她纠结了很久,最后还是选了家庭。

还有个做农业创业的小伙子,父母一直不同意他 “不务正业”,觉得 “好好找个班上才靠谱”。他创业失败后,父母天天跟他吵架,逼他去考公务员。他熬了半年,实在受不了家里的氛围,只能放弃再创业的想法。

这些故事,听着都让人难受。创业者的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家里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们能往前冲的底气;要是家里 “拖后腿”,再强的人也会累。

政策问题:2% 的无奈,只能认

创业就像在政策的河道里行船,水情变了,船就得跟着转。2% 的失败,是因为政策突变,谁也挡不住。

前几年做 P2P 的,做校外培训的,很多都是这样。不是模式不好,不是运营不行,就是政策一变,整个行业没了。这种失败,最让人无奈,只能认。

但换个角度想,政策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创业者得有 “政策敏感度”,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时候该收手。这不是胆小,是敬畏。

四、失意后的去处:没有终点,只有中转站

创业失败后,人都去哪了?我们统计了 80 多个案例,发现大家的选择就像一条河,看似分流,最后总会汇入同一片海。

第一步:80% 继续创业,20% 选择打工

刚失败的时候,人的选择往往带着 “情绪”。80% 的人,憋着一口气,觉得 “没输透”,转身就开始筹备下一个项目。他们收拾团队时,可能就已经在跟老部下说 “等我消息”;清算资产时,可能就把核心设备留了下来,想着 “下次能用”。

20% 的人,累了,想歇口气。他们去打工,不是想 “安稳一辈子”,是想 “先喘口气”。找个公司,做个高管,不用再担惊受怕,不用再为钱发愁,每天准时上下班,周末能陪家人。这种 “安稳”,对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人来说,像一剂止痛药。但这只是第一步。就像河水刚分岔,走不远,还会汇合。

再走一步:50% 重归创业,20% 留在职场,30% 扎根投资

那些选择打工的人里,50% 会在一年内重新创业。他们在公司里待着,看着别人的项目,心里的 “创业癌” 又犯了。可能是看到公司的某个业务 “做得太烂,我上我也行”,可能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事 “不如我们出去单干”,也可能就是单纯 “憋不住了”。

留在职场的,只剩下 20%。他们不是 “怂了”,是真的想通了 —— 创业不是唯一的路,把一份工作做好,也能实现价值。

还有 30% 的人,会从打工转去做投资。他们在公司里见了足够多的模式,积累了足够多的资源,觉得 “投资更适合现在的自己”。做投资,不用再熬夜改方案,不用再为工资发愁,不用再看用户脸色。他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听年轻人讲梦想,像看当年的自己;可以给创业者提建议,把自己踩过的坑告诉他们,像 “过来人”。这种感觉,比自己创业轻松,却又没完全离开这个圈子,算是一种 “体面的退场”。

五、英雄如何疗伤:不是忘记,是带着伤疤再出发

创业失败的痛,是全方位的。心理上,觉得 “对不起团队”“对不起投资人”;身体上,熬坏了胃,熬白了头;社会关系上,朋友可能躲着你,亲戚可能议论你;家庭关系上,爱人可能抱怨你,父母可能担心你;财富上,可能从 “小有积蓄” 变成 “负债累累”。

短暂的打工,是最好的 “病床”

很多人选择打工,不是逃避,是 “疗伤”。在公司里,有固定的收入,能缓解经济压力;有明确的目标,能转移注意力;有同事的陪伴,能减少孤独感。就像受伤的士兵,回到营房,有人给你包扎,有人陪你说话,伤口会好得快一点。

甚至有基金专门推出了 “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t)” 计划,翻译过来就是 “驻场创业者”。基金给你发工资,让你在基金里待着,不用坐班,不用打卡,就负责看项目、提建议。这简直是为失败创业者量身定做的 “病床”—— 既没离开创业圈,又不用承担风险,还能积累资源。

真格、经纬这些基金都有 EIR,傅盛就是从经纬的 EIR 走出来的。他当年离开 360,在经纬待了一阵,想清楚了方向,才创办了猎豹移动。

这种 “疗伤”,不是忘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三个理由,让他们再次奔赴战场

伤好得差不多了,为什么还要再创业?

第一,还是 “不服气”。看着当年一起创业的朋友 “起高楼”,看着自己当年的想法被别人 “做成了”,那种 “差一点” 的感觉,会推着人再试一次。就像深圳的那些 70 后创业者,总说 “当年我比马化腾还早”,说的时候,眼里的光就是再出发的动力。

第二,“拴不住”。在大公司待久了,又会受不了那种 “慢” 和 “憋”。想做个决策,要等层层审批;想推个方案,要平衡各方利益。创业者的骨子里,还是想 “自己说了算”。

第三,“被推着走”。有过创业经验的人,在投资人眼里是 “香饽饽”。投资人会主动找过来:“我给你钱,你再试一次”“我有个项目,你过来操盘”。这种 “威逼利诱”,加上自己心里的那点火苗,很容易就 “复燃” 了。

投资,是 “创业癌” 的最终治愈

当有一天,创业者觉得 “折腾不动了”,投资就是最好的归宿。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资源、人脉传给下一代创业者,看着他们跑自己当年没跑完的路。这种 “传承”,比自己成功更有成就感。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老郑,60 多岁了,现在做天使投资。他说:“我这辈子创了五次业,成了两次,败了三次。现在看着年轻人的项目,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能帮他们避避坑,比我自己再创业还高兴。”

相关推荐
概率思维:轻创业中确定性结果的底层逻辑
轻创业领域始终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多数人投身其中时,都带着对 “快速拿到结果” 的期待,却往往在几次试错后因结果的不可控而放弃;少数坚持…
277,953
花钱思维:轻创业时代突破增长困局的底层方法论
一、轻创业困局与花钱思维的觉醒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轻创业赛道,一个共性困境逐渐凸显:时间不够用、内容遇瓶颈、能力资源缺失 —— 这三个问题像…
181,496
蓝海思维:轻创业语境下的市场破局路径与实践反思
在轻创业领域,有一个普遍且棘手的困境:许多创业者耗费心力打磨产品或服务,其质量足以满足市场基础需求,却在变现环节屡屡碰壁。这种困境并非源于能…
860,594
逆向思维:轻创业破局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在轻创业领域,多数从业者都会陷入相似的困境:用户需求模糊难辨,内容选题缺乏方向,商业机会转瞬即逝。这些问题并非源于资源匮乏,而是思维惯性的束…
657,163
算账思维:轻创业决策的底层逻辑与实践
常遇到学员问同一个问题:看到一个轻创业项目,知道有赚钱的可能,却摸不准自己能不能做、能赚多少,最后卡在决策里动弹不得。其实这类犹豫的根源,从…
726,830
第一块钱:轻创业闭环的起点与信念锚点
复盘佳闻轻创的轻创业孵化历程,接触过数千位从职场转向线上、从零启动项目的创业者,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多数人并非缺乏能力,也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卡…
690,78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