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关于故事、IP 与网创圈的一些思考

欢迎大家,我是成彬。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故事、IP 与网创圈的思考。

《人类简史》书里提到的关于 “人和动物本质区别” 的结论,总让我反复琢磨:人和动物本质区别不是生物课本里说的 “会用工具”,而是 “人会讲故事”。

仔细想,人类文明的每一步,其实都是被 “故事” 推着走的。

村庄老人讲 “山神发怒” 的故事,让分散的个体懂得敬畏自然、抱团取暖;早期帝王讲 “君权神授” 的故事,让庞大的帝国秩序得以维系;商人讲 “童叟无欺” 的故事,让交易跳出以物易物的局限,延伸出信用的链条。这些故事未必是客观事实,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魔力:能让陌生人相信同一件事,从而形成远超个体力量的协作。

到了今天,这个逻辑依然成立。我们常说 “经济规律”“历史周期”,细究起来,哪一个不是在漫长实践中总结出的 “集体故事”?股市更不必说,K 线图背后全是 “公司前景”“行业风口” 的故事,有人信了,资金就来了,趋势就成了。

很多人看不起网红经济,觉得是 “花里胡哨”。在我看来,这恰恰是 “人类会讲故事” 的红利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你以为网红卖的是产品?不,是产品背后的故事 —— 一个北漂女孩的创业日记,一个非遗手艺人的坚守,一个普通人逆袭的传奇。这些故事让商品跳出了 “使用价值” 的局限,有了情感的温度,自然能打动那些愿意为 “共鸣” 买单的人。

有人反驳:“我们需要实业经济,要硬核的技术和生产。” 这话没错,但实业的根基,从来都离不开 “故事” 搭建的精神纽带。你开一家工厂,工人凭什么愿意跟着你加班?因为你讲了 “把产品做到世界第一” 的故事,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有意义;合作伙伴凭什么愿意垫资?因为你讲了 “共生共赢” 的故事,让他们相信长期价值。

这就是我常说的 “故事 +”—— 和 “互联网 +” 的逻辑一样,只是更本质,也更永恒。

“故事 + 餐厅”,可以是网红餐厅里 “老板为暗恋对象复刻家乡味道” 的浪漫,也可以是百年老店 “三代人守一口锅” 的坚守;“故事 + 汽车”,低端车讲 “经济实用” 的生活故事,豪车讲 “成功与尊贵” 的身份故事;再极致一点,“故事 + 日用品”,一块普通的布料,若附上 “皇室定制”“匠人手工” 的故事,就成了奢侈品。

故事从不是实体经济的对立面,而是它的催化剂。没有故事,再硬核的技术也难成气候;有了故事,平凡的产品也能生出不凡的价值。

、从熟人社会到 IP 时代:信任的迭代

乡村社会里,一个人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土地,而是 “名声”。交通闭塞,信息传得慢,一个人是否正直、善良、讲义气,十里八乡的人都门儿清。若是坏了名声,别说做生意没人信,可能连媳妇都娶不到。

那时候的 “名声”,其实就是最原始的 “个人 IP”。

后来交通通畅了,火车、汽车把商品和人带向更远的地方,但信息传播的速度没跟上。一个人在村里坏了名声,换个城市照样能做生意;南方背一书包袜子到北方,倒手赚三倍,没人在乎你是谁,只在乎有没有货。那个时代,“笑贫不笑娼” 的现象冒出来,本质上是信息差让 “人品” 暂时失去了价值。

再到现在,商品泛滥成灾。打开手机,同一款 T 恤能跳出几十家店铺,价格、款式、材质都差不多。这时候,人们又开始在乎 “你是谁” 了 —— 就像回到了熟人社会,只不过范围从 “十里八乡” 变成了 “全网”。

欧美国家在商品泛滥后走了 “品牌化” 的路,用 logo 和广告语讲故事;中国现在进入信息化社会,走了 “个人 IP” 的路。欧美说 “元宇宙 +”,中国说 “个人 IP”,看似不同,内核其实一样:在信息畅通的大集市里,你得让别人记住你、相信你。

俞敏洪为什么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书,几十块钱一本往外卖?雷军为什么常年活跃在社交媒体,和网友聊产品细节?他们不是在卖书、不是在闲聊,是在搭建自己的 IP—— 把自己的价值观、行事风格变成故事,讲给所有人听。当人们相信了这些故事,自然会相信他们做的事、推的产品。

这就是个人 IP 时代的红利:无论你是老板还是普通人,都能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你是老师,能讲 “如何用趣味方法教数学” 的故事;你是农民,能讲 “大山里的生态种植” 的故事。这些故事聚少成多,就成了你的 IP。

有人说 “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事,不想搞这些虚的”。可在这个时代,“不搞虚的” 可能意味着 “没人知道你在做事”。商品太多,信息太杂,人们没有精力去一一甄别,只能通过 “IP” 这个标签快速判断:这个人靠谱吗?他的东西值得买吗?

就像以前人见面先问 “你是哪个村的,认识某某吗”,现在的人打交道前,总会下意识地搜一搜 “这个人网上口碑怎么样”。你的 IP,就是数字世界里的 “名声”。

、网创圈:信任危机下的生存逻辑

我做网创这行有些年头了,见过这个圈子的起起落落。2018、2019 年那阵子,确实是黄金时代。那时候信息差还很大,一个简单的 “抖音带货技巧” 就能做成课程,一个 “拼多多无货源玩法” 就能招到大批学员。那时候的钱,来得快,也来得容易。

两年风向变了。24、25 年,很多人说 “网创圈的冬天来了”,我深以为然。最直观的感受是:收徒越来越难了。以前随便发几条朋友圈,说自己 “月入十万”,就有人来咨询;现在你把银行卡流水摆在面前,别人可能还会嘀咕 “这是不是 P 的”。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是信任崩塌了。

这个圈子太依赖 “讲故事”,但很多人把故事讲成了 “谎言”。为了招学员,有人 PS 转账记录,有人雇人演 “学员报喜” 的戏码,有人把 “月入三千” 吹成 “月入三万”。时间一长,网上搜 “网创”“副业”,出来的全是 “被骗经历”“割韭菜曝光”。新人进来前总会查查口碑,一看这么多负面,自然不敢交钱了。

现在的网创圈,形成了一种 “顶层堆积” 的局面 —— 大部分收益都集中在几个头部 IP 手里。像 “淘金之路”“生财有术”“破而后立”“渡鸦科技” 这些,你可能听说过。他们为什么能活下来?不是因为项目多牛,而是因为信任度做起来了。

渡鸦科技专做私域引流教学,其实方法和很多小工作室没本质区别,但人家舍得在 IP 上投入:定期直播分享干货,学员案例公开可查,创始人偶尔还会讲自己创业失败的经历。这些 “真实感” 堆起来,就让人觉得 “靠谱”。哪怕有人说 “他们也割韭菜”,但比起那些连面都不露的 “大师”,人们还是愿意选前者。

反观那些个人网创者,日子就难多了。我认识一个做网站教学的同行,前两年每天稳定收四五个学员,朋友圈里全是 “学员反馈”“收益截图”,看着特别真。可从 7 月 24 号开始,他突然断更了,三个微信号都停了。是赚够了退休?还是被查了?没人知道。但圈内人都明白,大概率是 “编不下去了”—— 真实收益撑不起宣传的场面,又找不到新的故事可讲,只能退场。

我朋友圈里,这样 “断更” 的同行不下 10 个。他们都曾风光过,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可潮水退去,才发现谁在裸泳。

现在能在网创圈活下来的人,都有个共同点:数据包装和信任营造能力特别强。他们的项目数据能查到,朋友圈内容看起来真诚,甚至会主动暴露一些 “小缺点”—— 比如 “昨天直播设备坏了,耽误大家时间了”。这些细节,都是为了让你觉得 “他和我一样,是个真实的人”。

说实话,有时候我看到这些同行的朋友圈,都觉得 “太真了”。可我知道,这里面大概率有水分。不是他们天生爱撒谎,是这个圈子逼的 —— 你不把故事讲得更动人,就没人信;没人信,就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只能被淘汰。

早几年,市场空白大,稍微用点心就能做出成绩,宣传的 “水分” 容易被真实收益填补。现在不行了,商品泛滥,竞争激烈,普通人想靠网创赚大钱,难度比登天还难。那些还在宣传 “月入十万” 的,要么是团队化运作的大 IP,靠规模效应赚钱;要么就是在硬撑,用新学员的钱补旧窟窿。

、破局:IP 的本质是 “可验证的真诚”

很多人问:网创圈还有机会吗?我的答案是 “有”,但玩法变了。

现在的大环境,人们对 “赚钱” 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经济下行压力大,很多人想搞副业;AI 普及了,普通人也想靠新技术分杯羹;互联网门槛低,谁都觉得 “说不定我能成”。需求就在那里,像一块巨大的蛋糕,只是没人敢轻易下嘴 —— 怕被坑。

破局的关键,就在 “信任” 二字。而重建信任的最好方式,就是做 IP。

但这里的 “IP”,不是简单地拍几条视频、发几条朋友圈。它的本质是 “可验证的真诚”—— 你讲的故事,要能经得起推敲;你做的承诺,要能落到实处;你说的收益,要能让人查到佐证。

期初现在拼命给 “佳闻轻创” 做背书,就是这个道理。有人想合作,我会主动说 “你去网上查,看看有没有人骂我们;你去问老学员,看看我们的服务怎么样”。不怕查,才是最好的故事。

个人 IP 也是如此。普通人想在网创圈立足,与其急着宣传 “我能赚多少钱”,不如先讲好 “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价值”“我以前做成过什么事”。你是宝妈,就分享 “带娃之余做副业的经验”;你是上班族,就聊聊 “利用碎片化时间搞网创的坑”。这些真实的经历,比任何 “暴富故事” 都有说服力。

就像早期的熟人社会,人们靠 “日久见人心” 建立信任;现在的 IP 时代,人们靠 “全网可查的痕迹” 建立信任。你的每一条视频、每一篇文章、每一次直播,都是在为自己的 IP “盖房子”,故事一点一点讲,信任才能深。

网创圈的冬天或许还会持续,那些能把 “真诚” 做到 “可验证” 的人,那些能把 “故事” 讲成 “事实” 的人,总会等到春天。

相关推荐
概率思维:轻创业中确定性结果的底层逻辑
轻创业领域始终存在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多数人投身其中时,都带着对 “快速拿到结果” 的期待,却往往在几次试错后因结果的不可控而放弃;少数坚持…
277,953
花钱思维:轻创业时代突破增长困局的底层方法论
一、轻创业困局与花钱思维的觉醒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轻创业赛道,一个共性困境逐渐凸显:时间不够用、内容遇瓶颈、能力资源缺失 —— 这三个问题像…
181,496
蓝海思维:轻创业语境下的市场破局路径与实践反思
在轻创业领域,有一个普遍且棘手的困境:许多创业者耗费心力打磨产品或服务,其质量足以满足市场基础需求,却在变现环节屡屡碰壁。这种困境并非源于能…
860,594
逆向思维:轻创业破局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在轻创业领域,多数从业者都会陷入相似的困境:用户需求模糊难辨,内容选题缺乏方向,商业机会转瞬即逝。这些问题并非源于资源匮乏,而是思维惯性的束…
657,163
算账思维:轻创业决策的底层逻辑与实践
常遇到学员问同一个问题:看到一个轻创业项目,知道有赚钱的可能,却摸不准自己能不能做、能赚多少,最后卡在决策里动弹不得。其实这类犹豫的根源,从…
726,830
第一块钱:轻创业闭环的起点与信念锚点
复盘佳闻轻创的轻创业孵化历程,接触过数千位从职场转向线上、从零启动项目的创业者,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多数人并非缺乏能力,也不是没有资源,而是卡…
690,78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