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红的黯然离场,再到区域品牌的逆势扩张与跨界大佬的强势入局,烘焙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剧烈洗牌。这场洗牌,比业内常说的 “五年一轮” 来得更快、更猛,也更彻底。
一、闭店潮仍在蔓延:从网红到老牌,谁也没能幸免
2025 年的夏天,烘焙圈的坏消息比高温更让人焦灼。
7 月,成都的面包爱好者发现,曾经遍布街头的面包新语门店突然 “消失” 了。打开外卖平台,这个进入中国市场近 20 年的老牌网红烘焙品牌,在成都的 11 家门店状态全部变成了 “歇业关闭”。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晒出曾经的消费记录感慨:“大学时每周都要买它家的芝士面包,怎么说没就没了?”
几乎同一时间,被誉为 “法国国宝级” 烘焙品牌的 Gontran Cherrier(简称 GC),在北京的最后一家门店贴出了闭店公告,最后营业日定格在 7 月 10 日。这个以法式乡村面包和可颂闻名的品牌,2014 年进入中国时曾引发一阵 “法式烘焙热”,北京首店开业时甚至出现过排队两小时的盛况。闭店消息传出后,不少老顾客专门赶去打卡,有人在门店留言本上写道:“你们的可颂是北京最好吃的,可惜太低调了,连外卖都很少做。” 网友们的讨论更直白:“现在的面包店,好像不搞点花里胡哨的装修、不推个‘打卡必买’的爆款,就活不下去。GC 输在了太实在。”
时间再往前推一个月,6 月的杭州,曾因 “豆乳盒子” 火遍全国的欢牛蛋糕屋,突然在官网挂出了停业公告。公告里那句 “因成本压力陡增、市场竞争白热化及内部管理疏漏,决定停止品牌运营”,让不少消费者措手不及。有杭州本地网友晒出充值记录:“上个月刚充了 500 块,现在门店全关了,客服电话也打不通。” 而加盟商们的处境更糟,一位在宁波开加盟店的店主透露:“光装修就投了 30 多万,开业不到半年就接到闭店通知,现在货压在手里,押金也退不回。”
比这些知名品牌消失得更悄无声息的,是曾经席卷全国的 “2 元面包店”。2024 年,这类主打 “极致低价” 的小店凭借 “2 元菠萝包”“3 元蛋挞” 迅速走红,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的街头短期内冒出上百家。但到了 2025 年,不少门店已经悄然关门。广州白云区一位便利店老板观察到:“隔壁那条街半年前开了 3 家 2 元面包店,现在只剩 1 家在撑着,另外两家连招牌都拆了。” 深圳的消费者王女士也说:“家附近陆续开了 5、6 家,说是‘工厂直供’,但面包口感越来越差,不到 3 个月就全关了。”
其实,这种闭店潮从 2024 年就已显现。年初,曾估值 20 亿的虎头局・渣打饼行正式申请破产,这个靠 “麻薯老虎卷” 爆红的新中式烘焙品牌,最终没能熬过第三个年头;3 月,以 “生日蛋糕免费配送” 为卖点的熊猫不走蛋糕,因资金链断裂关闭了全国几乎所有门店,创始人在朋友圈道歉:“对不起员工和加盟商”;7 月,日本知名烘焙教室 ABC Cooking Studio 关闭 12 家内地门店,宣布退出中国市场;8 月,韩国 CJ 集团旗下的多乐之日,悄悄撤出了深耕多年的郑州市场;10 月,广州老牌饼屋圣安娜接连关闭 10 家门店,另一个本地连锁品牌勿理堂进入破产清算;11 月,在天津经营了 12 年的慢城蛋糕,所有门店一夜闭店;12 月,被称为 “烘焙第一股” 的克莉丝汀正式退市,这个 1993 年成立的品牌,最终以连续多年亏损画上句号。
据行业数据统计,2024 年烘焙赛道新增门店 10.3 万家,关店却达到 9.5 万家,净增长不足 8000 家。到了 2025 年上半年,情况更加严峻,仅最近一个月,净开店数量就为 – 1986 家,净增长率 – 0.7%。用一位餐饮行业分析师的话说:“现在很多烘焙店都在‘死缓’,撑过这个月,不知道下个月能不能撑下去。”
二、新旧交替:有人退场,也有人登场
尽管闭店消息不断,但烘焙这个 “甜蜜赛道” 的热度并未完全消退。一批新的玩家正在崛起,用不同的方式改写着行业格局。
区域精品品牌:高价也能成 “网红”
从武汉走出来的烘焙品牌 UH 祐禾,就走出了一条 “反低价” 的路子。在它的门店里,一个吐司卖到 35 元,一个面包 28 元,人均消费高达 60 元,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火爆。2024 年进入上海时,首店开在寸土寸金的南京东路,开业当天排队时长超过 3 小时,有消费者为了买到招牌的 “生吐司”,专门从郊区赶过来。2025 年进军北京、深圳后,同样复制了 “店店排队” 的盛况。
走近 UH 祐禾的门店,能看到透明厨房里师傅们现烤面包的场景,原料区显眼地摆放着法国爱乐薇奶油、日本日清面粉等进口原料。店员介绍:“我们的吐司每天只烤 3 批,卖完就没了,不做隔夜货。” 这种 “现制现售”“优质原料” 的标签,精准击中了一线城市年轻人的需求。有北京消费者在测评中写道:“虽然贵,但面包撕开能看到拉丝,奶香味很浓,吃完不口干,值这个价。”
同样从区域走向全国的,还有济南起家的 “石头先生的烤炉”。这个 2016 年创立的品牌,最初只在济南本地有几家店,靠 “全麦面包”“芝士脆” 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2024 年末,它带着 “视觉美学” 的新标签进入北京,首店选在合生汇商场,门店装修成工业风,面包摆放在原木色展架上,每款产品都有专门的 “打卡角度”。开业前一周,每天早上 9 点就有人在门口排队,10 点开门后不到 1 小时,热门的 “榴莲芝士包” 就宣告售罄。如今,它的全国门店已超过 50 家,在小红书上的相关笔记超过 10 万条。
这些区域精品品牌的崛起,填补了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等新中式烘焙倒下后的市场空白。它们不再靠 “国潮包装” 博眼球,而是把重心放在 “产品本身”—— 要么强调 “手作现烤”,要么主打 “低糖健康”,用差异化的品质赢得消费者。
超级工厂店:下沉市场的 “性价比王者”
与一线城市的 “高价精品” 形成对比的,是下沉市场里快速扩张的 “超级烘焙工厂”。
十豆川、大豫人家这些名字,可能在一线城市没什么名气,但在县域市场已经成了 “流量密码”。它们的门店往往开在县城的商业街或超市旁,面积动辄上千平方米,货架上摆满了面包、蛋糕、饼干、点心等上百种产品,主打 “2 元起售”“9.9 元任选 3 样”。
河南周口的一家十豆川门店,开业当天就卖出了 8 万元的业绩。店主透露:“我们有自己的中央工厂,面粉、黄油都是直接从厂家进货,省去了中间环节,成本能压下来。县城里的人买面包,最看重实惠,同样的奶油蛋糕,我们卖 15 块,连锁品牌要 30 多,肯定选我们的人多。”
据行业预测,2025 年县域市场的超级烘焙工厂门店数量,将比 2020 年翻一倍。这些品牌抓住了下沉市场的消费特点:消费者既想要丰富的选择,又对价格敏感。它们用 “大而全 + 低价格” 的模式,快速抢占了当地传统烘焙店的市场份额。有安徽县城的消费者说:“以前买面包只能去本地的小作坊,现在有了这种大工厂店,种类多还便宜,家里老人小孩都爱来。”
跨界大佬:带着供应链优势来 “搅局”
更让烘焙行业震动的,是餐饮大佬们的跨界入局。
2025 年 7 月,长沙街头悄悄开了一家 “茶颜饼坊”,门口很快排起了长队。熟悉的绿色招牌、国风设计,让人一眼就认出它与茶颜悦色的关系。这家定位新中式烘焙的门店,产品定价集中在 3-6 元,5 元区间的占了绝大多数,比如 “茉莉酥” 5 元一个,“桃酥饼” 3 元一块。
“早上 10 点开门,我 9 点就来排队了,还是排到了 1 小时后。” 长沙本地消费者李女士说,“买了一盒茉莉酥,配着茶颜的奶茶吃,味道很搭,价格也不贵,难怪这么多人抢。” 开业不到 3 天,茶颜饼坊就登上了长沙美食热门榜第一,社交平台上的测评视频点赞量超过 10 万。有业内人士分析,茶颜悦色做烘焙有天然优势:现成的门店选址经验、庞大的会员体系,以及 “茶饮 + 烘焙” 的场景协同,能快速降低获客成本。
比茶颜悦色更早布局的是海底捞。2025 年 3 月,海底捞官宣加码烘焙赛道,5 月 1 日,旗下品牌 “拾㧚耍” 的全国首店就落在了杭州西湖银泰。这家店直接打出 “平价高质” 的招牌,把烘焙行业的价格体系 “打了骨折”:日式海盐卷原味 6.8 元一个,法棍 10 多元一根,小面包均价五六块钱。
“没想到海底捞做面包这么厉害。” 杭州消费者张先生说,“买了个海盐卷,外皮酥脆,里面有嚼劲,比很多连锁品牌的好吃,价格却便宜一半。” 能做到 “低价优质”,靠的是海底捞强大的供应链。据了解,“拾㧚耍” 的面粉、奶油等原料,直接由海底捞的中央厨房统一采购,物流体系也是现成的,大大降低了成本。有烘焙从业者感叹:“这些大佬带着供应链优势进来,我们小品牌的日子更难了。”
三、洗牌加速:中间层被淘汰,行业走向 “两极”
“烘焙行业 5 年洗一次牌。” 这句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的老话,如今正在被改写。进入 2025 年,烘焙业的洗牌速度肉眼可见地加快,闭店数据的猛增,正在冲刷着曾经的消费泡沫。
最直观的变化是门店存活率的下降。数据显示,目前烘焙赛道门店的存活率中位数已经降至 8.2 个月 —— 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品牌,开业不到一年就会倒闭。
这种快速洗牌的背后,是行业正在形成的 “两极分化”:一端是 “高端化”,一端是 “平价化”,而夹在中间的烘焙店,正在被加速淘汰。
一线城市的高端烘焙市场还在增长。客单价超 30 元的手工烘焙店,增速达到 20%。这些门店往往开在高端商场或写字楼附近,主打 “手作现烤”“低糖无添加”“独家定制”,比如上海的一家手工烘焙店,推出 “低糖栗子蛋糕”,用法国栗子泥做原料,一个 6 寸蛋糕卖 298 元,依然订单不断。店主说:“来买的都是注重健康的白领和宝妈,他们愿意为品质买单,对价格不敏感。”
下沉市场则是平价产品的天下。县城里 10 元以下的高性价比烘焙产品,渗透率已经达到 65%。除了超级工厂店,还有不少本地小品牌主打 “5 元面包”,靠薄利多销生存。河南商丘的一家面包店老板说:“县城里租金便宜,我自己烤面包,不用雇太多人,一个面包赚 1 块钱,一天卖 500 个就够本了,比做中高端稳妥。”
被淘汰的,正是那些定价在 15-30 元之间的中间层。这些品牌既没有高端店的品质和特色,又没有平价店的价格优势,成本却不低 —— 租金、人工、原料样样要钱,利润空间被挤得越来越小。广州一家关闭的烘焙店店主算了笔账:“一个面包卖 20 元,原料成本 8 元,租金每天 300 元,雇两个店员每月工资 1 万,算下来每月要卖 5000 个面包才能保本,现在一天最多卖 100 个,根本撑不下去。”
更关键的是,海底捞、茶颜悦色等大佬的入局,进一步压缩了中间层的生存空间。它们用 5 元左右的价格,提供不输中间层的品质,相当于戳破了 “中高端烘焙” 的价格泡沫。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烘焙平均客单价已经出现下滑迹象,曾经卖 30 元的网红面包,现在很多品牌降到了 20 元以内。
与此同时,烘焙行业的竞争焦点也在分化:要么拼 “差异化”,要么拼 “效率”。
走 “精品路线” 的品牌,拼的是差异化。它们强调 “手作”“现制”“健康”,比如有的品牌推出 “全麦无糖面包”,用赤藓糖醇代替蔗糖;有的主打 “地域特色”,比如成都的品牌做 “麻辣牛肉面包”,广州的品牌做 “广式早茶面包”。它们不盲目跟风网红产品,而是靠独家配方和稳定品质留住顾客。
走 “平价路线” 的品牌,拼的是效率。比如海底捞的 “拾㧚耍”,靠供应链优势降低成本;超级工厂店靠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它们的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能快速复制,靠销量取胜。
四、未来趋势:质价比、健康化、数字化成关键词
经历了这场剧烈洗牌,烘焙行业的未来趋势逐渐清晰。
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烘焙行业,质价比、健康化、定制化将是未来趋势。” 这里的 “质价比”,不是简单的低价,而是 “品质与价格的平衡”—— 消费者愿意为好产品付钱,但不接受 “虚高定价”。海底捞等品牌的低价策略,可能会重塑行业的价格体系,但同时也要警惕同质化竞争导致的利润下滑。
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也指出:“以品牌力和供应链效率为支撑点的‘质价比’,未来或成主流趋势。” 这意味着,无论是高端还是平价品牌,都需要在 “品质” 和 “成本” 之间找到平衡点。
具体来看,有三个方向值得关注:
一是健康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烘焙产品的成分,低糖、低油、无添加成为新需求。不少品牌已经行动起来,比如用全麦粉代替精制面粉,用天然酵母发酵,减少防腐剂和添加剂的使用。上海一家烘焙店推出的 “无添加面包”,保质期只有 3 天,却因为 “老人小孩都能吃” 成了爆款。
二是场景化。烘焙产品正在从 “零食” 向 “场景化食品” 延伸。比如早餐场景,不少品牌推出 “早餐组合”(面包 + 牛奶 + 鸡蛋);下午茶场景,搭配咖啡或茶的烘焙套餐更受欢迎;甚至还有品牌针对健身人群,推出 “高蛋白面包”,主打 “健身后补充能量”。
三是数字化。线上渠道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品牌通过小程序、外卖平台拓展销售,还能通过会员体系积累用户数据,精准推送产品。比如有的品牌根据会员的消费记录,得知某位顾客经常买低糖面包,就会在新品上市时专门推送低糖款式的优惠券,提高复购率。
对于头部品牌来说,巩固优势的方式很明确:通过资本并购扩大规模,用工业化生产提高效率,靠数字化升级优化运营。比如已经有头部品牌收购区域小厂,整合供应链;有的投入巨资建中央工厂,实现产品标准化;还有的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门店库存和销售数据。
中小品牌则需要更聚焦细分市场。比如专门做健康烘焙,针对糖尿病患者推出 “无糖面包”;或者深耕区域特色,把本地食材融入烘焙产品,像云南的品牌用鲜花做面包,新疆的品牌用葡萄干做点心,靠差异化生存。
结语
烘焙行业的这场洗牌,本质上是一场 “效率、洞察与韧性” 的较量。那些能精准把握消费趋势、构建起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终将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而缺乏特色、效率低下的企业,只会被加速淘汰。
从曾经的 “网红扎堆” 到如今的 “冰火两重天”,烘焙业正在褪去浮躁,回归商业本质。未来,这个 “甜蜜赛道” 或许不会再有爆发式的增长,但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懂消费者的品牌,一定能在洗牌后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