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 7 月数据时,看着后台那串数字,突然想写点什么。做 B 站课程项目快一年了,从最初的摸索试探,到如今每月稳定有几千块被动收益,中间的起伏和心态变化,其实比数字本身更值得说道。
7 月数据:停下脚步后的自然回落
先说说最直观的收益。7 月 B 站课程的被动收益是 2945.2 元,对比 6 月的 3029.4 元,降了不到 100 块。这个数字不算刺眼,但背后藏着一个很简单的原因:我已经两个月没上新付费课程了。
翻了翻后台记录,从 3 月到 6 月,收益其实一直在慢慢往上爬。3 月刚起步时,127 单带来 1257.3 元;4 月加到 182 单,收益 1801.8 元;5 月突破 2000,到了 2385.9 元;6 月冲到 3029.4 元,那会儿心里还挺得意,觉得照这个势头,过万可能也不是难事。
但 7 月的数据像一盆温水,慢慢浇下来。没有新内容补充,老课程的自然流量撑不起持续增长,收益回落是意料之中的事。这让我想起种地,播了种、浇了水,长出苗就想歇着,那秋收时肯定多不了。做项目大概也是这个理,不往前挪,就只能往后退。
从灵感爆棚到 “无课可录”:创作瓶颈的真实体感
现在回头看,最开始做这个项目时,完全是另一番状态。
去年年底刚决定做 B 站课程时,脑子里像装了个素材库。今天想到 “短视频剪辑入门”,明天觉得 “小红书运营避坑” 可以讲,后天又琢磨着 “PPT 模板设计” 能吸引学生党。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挤出两三个小时录课,对着镜头讲得眉飞色舞,剪视频到半夜也不觉得累。
第一个月就上了 15 套课,全是原创内容。每套课从选题、写脚本、录屏演示到后期剪辑,都是自己一点点磨出来的。记得有套 “零基础做手账” 的课,光研究不同胶带的用法就买了三十多卷胶带,录完课家里堆了半箱。那会儿觉得,只要肯花心思,题材永远用不完。
大概到第 4 个月,原创的劲头就弱了。能想到的大众题材基本都覆盖了,再往深了挖,要么太偏门担心没人看,要么自己也没那么专业,怕讲不透误人子弟。于是开始翻录别人的课程 —— 当然,不是直接照搬,而是找那些口碑好但讲解太啰嗦的课,自己梳理出核心知识点,用更简洁的方式重新录一遍。
比如有套 “Excel 函数入门” 的课,原课讲了 3 小时,其实核心就 10 个函数。我花了两天时间把每个函数的用法、案例整理成表格,再用自己的话录成 1 小时的精简版,没想到上架后卖得比原创课还好。
再后来,翻录也觉得麻烦了。就开始翻自己的 “库存”—— 那些 16、17 年录的老课。有套 “公众号排版技巧”,当时还是用旧版编辑器讲的,很多功能现在早就变了。我把过时的部分剪掉,补了几分钟新版编辑器的说明,居然也能出单。上个月后台显示,这套 7 年前的课还卖了 8 单,挺意外的。
但到了最近两个月,是真的没头绪了。打开录课软件,对着空白的 PPT 模板发呆,半天想不出要讲什么。有时候硬逼着自己列选题,写了满满一页纸,回头一看全是重复或过时的内容。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写作文,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却怎么也凑不成一段通顺的话。
惰性与满足:停下来的心理诱因
其实说 “没题材”,倒不如说 “没动力”。
每月两三千的被动收益,说多不多,但对我来说够覆盖房租和基本开销了。人就是这样,当一个目标轻松达到,又没什么外力推着往前时,很容易就想歇着。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继续更新,收益肯定能涨。哪怕不原创,坚持翻录也行。但翻录这件事,看着简单,其实挺费时间。
首先得筛选课程。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刷各大平台的课程,看哪些内容火、哪些评价高,还要避开有版权风险的。找到合适的课,得从头到尾看一遍,边看边记笔记,把重点、案例、甚至讲师的口头禅都标出来。
然后是整理课件。别人的课可能逻辑零散,得重新梳理框架,把章节顺序调顺,把案例换成更贴近 B 站用户的例子。比如讲 “副业赚钱”,原课举的是 “摆地摊”,我就换成 “B 站投稿赚创作激励”,这样观众更容易有共鸣。
最后才是录课。对着整理好的课件讲,一遍不行录两遍,有时候一句话卡壳,能反复录十几分钟。录完还要剪,去掉口水话、停顿,加个片头片尾,一套流程下来,一天最多也就出一套课。
这些事,以前觉得是 “积累”,现在却觉得是 “麻烦”。加上手里还有其他项目在跑,比如帮人做短视频代运营,每月也有几千块收入,就更不愿意把时间花在录课上了。
说白了,就是懒了,满足了。两三千的被动收益像个 “舒适区”,跨出去要费力气,就先停下来歇着了。
提价测试:在 “偷懒” 中找新平衡
虽然没上新课,但也没完全放着不管。6 月底的时候,突然想试试提价。
之前所有课程都定在 9.9 元,主要是觉得 B 站年轻人多,价格低更容易让人下单。但卖了半年发现,9.9 元的课虽然销量不错,可除去平台分成(大概 10%),一套课到手也就 9 块钱,想靠量冲收益,就得不停地上新,这恰恰是我现在不想做的。
于是 7 月把所有课程都提到了 19.9 元。当时心里也没底,怕销量掉太多,收益反而不如以前。结果出来,7 月销量 148 单,6 月是 241 单,销量降了快一半,但销售额 2945.2 元,只比 6 月的 3029.4 元少了一百多。
这说明提价的思路是对的。虽然买的人少了,但每单赚得多了,总收益基本没降。而且销量降了,售后反而轻松了 —— 以前一天能收到十几个咨询,现在两三天才有一个,省了不少回复消息的时间。
不过也不是没发现问题。有几个老粉在评论区说 “涨价了呀”,还有人私信问能不能降价。这说明 9.9 元的定价确实培养了一部分用户的消费习惯,突然涨价会让他们觉得不适应。
所以这个月打算再做个测试:把一半课程提到 49.9 元,另一半保持 19.9 元。选哪些课提价呢?主要是那些内容更系统、时长更长的课,比如那套 “30 天学会短视频剪辑”,有 10 节课,总时长超过 5 小时,之前卖 19.9 元确实有点亏。而那些单节课、内容较浅的,比如 “5 分钟做好一张封面图”,就继续卖 19.9 元。
这么做是想找到一个 “最优解”:哪些课适合高价,哪些适合低价,既能保证收益,又不惹用户反感。毕竟 B 站的用户群体特殊,学生多,消费能力有限,但对 “值不值” 很敏感。如果课程内容确实有价值,哪怕贵点,他们也愿意为知识买单;但如果内容水,再便宜也没人要。
而且 B 站课程有个好处,一旦上传就一直在平台上,不像短视频那样几天就没流量了。我 16 年录的那套 “PS 基础课”,到现在每月还能出几单,就是因为平台会一直推流。这种 “长尾效应” 意味着,只要定价合理,老课也能持续贡献收益,不用一直追着新内容跑。
项目本身:值得做,但需要 “持续力”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个项目到底行不行?
我的答案是:行,但要看人。
对我来说,从 0 到每月两三千,真的不难。刚开始只要选对题材(比如学生党需要的学习技巧、副业方法),保证内容质量,坚持更新,两三个月就能做到。但要从两三千到过万,就难多了。
过万意味着什么?要么每月上新 10 套以上课程,靠量堆;要么课程定价高,且有足够多的人买。前者需要持续的创作力和时间投入,后者需要课程有足够强的竞争力,比如独家内容、名师背书,这些对普通人来说都不容易。
但这不是项目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我现在卡在瓶颈,一部分是没题材,更主要是没动力。如果换成一个有激情的人,比如刚毕业想搞副业的学生,或者想把知识变现的职场人,愿意每天花时间研究选题、录课、优化内容,那收益肯定能往上走。
我见过一个 UP 主,专门做 “考研英语技巧” 的课,从去年 3 月开始,每月雷打不动更 3 套课,现在每月收益稳定在 8000 多。他的课内容不算特别惊艳,但胜在持续和专注,学生觉得 “跟着他学有盼头”,自然愿意买单。
所以这个项目的核心,其实是 “持续”。有持续的内容输出,就有持续的流量,有持续的流量,收益就有持续增长的可能。我现在只是暂时歇脚,不代表这条路走不通。
未来:可能会重启,但不急
至于以后会不会继续做?不好说。
人在不同阶段,想法确实会变。上个月觉得 “就这样挺好”,这个月整理数据时,又有点手痒。看到那套 19.9 元的 “小红书虚拟电商课”,7 月还卖了 23 单,突然觉得,或许可以再录一套进阶版,讲讲 “如何从 0 到 1 做小红书店铺”。
也可能过阵子又懒了,继续把精力放在其他项目上。毕竟赚钱的方式不止一种,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项目给我的启发挺多的:被动收益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前期得有积累;遇到瓶颈很正常,要么突破,要么调整;人可以偶尔偷懒,但不能一直躺平 —— 毕竟,谁不想手里的 “睡后收入” 多一点呢?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