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钢琴三千出” 的转让信息。就连曾经跟着 “钢琴热” 一路冲到深交所上市的海伦钢琴,如今也走到了创始人套现离场的路口。

这一切,距离全国 4000 万琴童埋头练琴的热闹场面,不过才五六年的功夫。

一、那些年,被捧上天的黑白键

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钢琴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还是个遥远的 “西洋玩意儿”。

1950 年国内造出第一台国产钢琴时,这东西还带着 “资产阶级奢侈品” 的标签,别说普通家庭,就连文艺团体里也少见。直到一批带着中国味儿的钢琴作品火了 ——《彩云追月》的婉转、《百鸟朝凤》的灵动,让听众突然发现:原来钢琴也能弹出咱自己的调调。

真正把钢琴推上 “神坛” 的,是政策的东风。198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里加了条规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中高考能加分。后来细则更明确:器乐考到业余九级,中考直接加 10 分。

这 10 分,成了无数家长眼里的 “阶层跳板”。而钢琴,偏偏是最适合 “加分” 的乐器。它考级体系成熟,全国到处都有培训班,老师好找、教材好买。那会儿谁家孩子学钢琴,不仅是 “有艺术修养” 的象征,更藏着 “让孩子赢在升学线” 的心思。

2001 年,浙江人陈海伦注册 “海伦 HAILUN” 品牌时,大概正是看准了这波热潮。他原本是做五金配件的,给上海的钢琴厂供货时,跟着人家去欧洲跑展会,见了不少世面。“中国琴,中国心,创世界品牌”—— 在那个国产钢琴还没太多话语权的年代,这话里藏着不少野心。

海伦钢琴的路子走得挺巧。先攻国际市场,2005 年把标着 “海伦 — 宁波” 的钢琴摆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了首个登陆那里的亚洲品牌。这波操作让它在国内名声大噪,紧接着又赶上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了指定用琴。

那几年的钢琴市场,火得有点不真实。2013 年前后,全国琴童数量比 2008 年涨了近三成,到 2019 年时,光正在学琴的孩子就有 4000 万。买钢琴跟买家电似的,低档的七八千,中档的三五万,就算咬牙,中产家庭也得给孩子置办上。安徽的小梅记得,女儿学琴十年,除了 3 万多的钢琴,课时费每节从 150 涨到 300,考级、比赛、跨省上课的路费,加起来少说花了 15 万。“就图个加分,也盼着孩子能有点出息。”

市场热,企业自然跟着飞。2012 年海伦钢琴在深交所上市,和珠江钢琴并称 “国内双雄”,陈海伦也得了个 “钢琴教父” 的名号。2017 年行业最火的时候,中国一年能卖 40 万台钢琴,是美国的十多倍,成了实打实的 “钢琴王国”。

二、潮水退得比想象中快

转折是从 2018 年开始的。

那年教育部发了个通知,说要 “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2020 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消息一出,不少家长心里咯噔一下 —— 学钢琴最大的 “实用价值”,好像要没了。

安徽的琴行老板老王记得很清楚,2019 年春天,原本预约爆满的钢琴课,突然就空了一半。“家长打电话来说‘先停了吧,加分没了’,有的刚买了琴,第二天就问能不能退。”

政策的影响来得又快又猛。2019 年,全国钢琴相关企业的增速从 25% 的两位数,一下掉了下来。珠江、海伦这两大巨头的销量,也在这一年首次出现下滑。到 2021 年,教育部再发文件,明确 “2024 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招生环节选拔”,彻底堵死了 “靠钢琴升学” 的路。

需求端一冷,整个行业就像被扎破的气球。中国乐器协会的数据显示,钢琴销量从 2018 年的 35.6 万台,跌到 2023 年的 12.8 万台,跌了足足 64%。2024 年更惨,销量跌破 10 万台,一年就有 7000 家琴行关门。

二手市场的景象更直观。某二手平台上,2019 年买的某品牌中档钢琴,原价 4 万多,现在挂 2 万都少有人问;有些家长急着出手,八九成新的琴开价 5000,还包送货。“钢琴老师赚不到钱” 成了行内共识,以前一节私教课 300 元,现在 150 元就能请到,还有人做起了 “99 元包月陪练” 的生意。

企业的日子更难熬。2024 年,海伦钢琴营收 1.59 亿元,比上一年跌了 46.47%,净亏损近 1 亿元,创了历史纪录;今年一季度,亏损还在扩大,同比降了 154.56%。另一巨头珠江钢琴更惨,2024 年净亏损 2.36 亿元,同比下降 4108.2%,数字看着都让人咋舌。

海伦钢琴在公告里解释,说是 “国内钢琴消费市场萎缩,艺术教育培训政策调整”,为了抢市场,线上推广费涨了 57.92%,但还是挡不住下滑。65 岁的陈海伦甚至亲自下场直播,2020 年那回,直播间 18 万人围观,当天卖了 1000 多万,但这种热闹没能持续多久。

2024 年 7 月,陈海伦最终决定 “放手”。他和家人把手里 23.83% 的股份转给了全拓卓戴,加上放弃表决权,彻底交出了控制权,5.48 亿元的转让款,成了这位 “钢琴教父” 20 多年创业路的一个句点。

有人唏嘘,当年 “立百年海伦” 的豪言还在,怎么就把亲手养大的企业给了别人?但看看行业里成片的亏损和倒闭,这更像一场无奈的止损。

三、变局里的新活路

钢琴行业的日子难,但不是所有人都在撤退。活下来的人,都在想新办法。

珠江钢琴走了 “跨界” 的路子。今年 4 月,它拿出 2 亿元成立了文旅投资公司,要搞 “钢琴 + 文旅”。听说他们在考察一些景区,想建钢琴主题的体验馆,让游客能弹琴、听音乐会,把乐器销售和旅游结合起来。“单纯卖琴肯定不行了,得让钢琴走进更多场景。” 珠江钢琴的一位负责人在采访里说。

海伦钢琴则押注了 “智能电钢琴”。这种琴不光能像传统钢琴一样弹,还能存曲子、变调、连手机 APP 教学,价格比传统钢琴便宜一半还多。他们觉得,现在家长给孩子买琴更理性了,智能琴的高性价比可能更受欢迎。

这次接盘海伦钢琴的崔永庆,似乎就是来帮它 “智能化” 的。崔永庆做了多年科技公司,旗下的全拓科技专搞数据和 AI 大模型。业内猜测,他可能会给海伦的智能钢琴加上更多 AI 功能,比如自动纠错、个性化教学方案,甚至连练琴时间都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出建议。

智能钢琴的市场确实在涨。有报告说,2023 年全球数码钢琴市场规模 10.72 亿美元,预计到 2033 年能涨到 18.39 亿美元,每年平均涨 5.55%。更重要的是,这种琴能嵌入更多场景 —— 学校的智慧教室、养老院的活动室,甚至景区的演出台,都可能用上,这可比单纯卖给家庭的市场大多了。

还有个意外的发现:老年人成了新的 “学琴主力”。

珠江钢琴的一个代理商说,2022 年老年人买琴的比例才 10%,2023 年一下涨到 38%。杭州某老年大学的钢琴班,去年招了 6 个班,今年扩到 12 个,还是有人报不上名。“退休了没事干,学弹琴既能打发时间,又能跟老伙计们一起玩,比在家看电视强。”65 岁的张阿姨刚报了钢琴班,她说自己年轻时就喜欢音乐,现在终于有机会圆梦了。

年轻钢琴老师也开始往老年市场转。28 岁的小李以前在琴行教孩子,现在每周去两趟老年大学,“老年人学得认真,也不功利,不用催着考级,教着反而轻松。” 她还总结出经验:给老人上课要慢,多重复,最好结合他们熟悉的老歌,比如《茉莉花》《东方红》,学起来更有劲儿。

四、黑白键的新意义

其实钢琴热退潮,未必全是坏事。

以前学钢琴,太多家庭带着 “功利心”:为加分、为面子、为阶层跃升。现在没了加分的诱惑,留下的反倒是真喜欢的人。今年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30 个正赛选手中有 7 个中国人,创了历史新高;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里,中国选手占了近一半。这些年轻人里,不少是从小爱弹琴,就算没了加分,也一路坚持了下来。

音乐教育从业者星星说:“行业冷下来,筛掉的是投机者,留下的是真正的热爱者。以前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现在能安安静静练琴的,反而更有可能走得远。”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从 “为加分买琴” 到 “为热爱弹琴”,从 “卖乐器” 到 “卖体验”,这种转型虽然痛,但可能让钢琴走得更稳。智能电钢琴让更多人能负担得起,老年市场打开了新空间,文旅、教育场景的融入让钢琴不再只是家里的 “大件摆设”。

陈海伦离场了,但黑白键的故事还在继续。或许未来的某一天,钢琴不再是 “中产标配”,也不是 “贵族玩具”,只是一个普通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工具 —— 就像当年那首《彩云追月》,弹的是旋律,藏的是生活。

这大概,才是钢琴本该有的样子。

相关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创业?新经济模式下的副业新潮流
今天聊聊轻创吧。这些年,“能赚钱真好” 的想法,早就刻进了几代人的心里。按老话说,一种念头扎根几十年,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看看历史的那些事儿…
546,255
二十五年老平台的 “逆生长”—— 1688从 B2B 批发到 AI 供应链的突围
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上线 25 年的平台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吸引大量年轻人,本身就是件稀罕事。1688,这个诞生于 1999 年的阿里 “元…
347,556
烘焙赛道的冰火两重天——洗牌、阵痛与新生
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
788,031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
249,391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
938,667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
428,32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