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在提醒着我们:一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正在重塑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被寄予厚望的 “银发经济”,却没能如预期般绽放 “夕阳红” 的光彩,反而成了不少人眼中 “坑老” 的重灾区 —— 从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到 “99 元游遍三省” 的低价团,再到直播间里打着 “专家义诊” 旗号的套路带货,老年人的消费生活,仿佛成了各种套路的 “试验场”。

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矛盾?是市场太贪婪,还是老人太 “好骗”?或许,答案比我们想的更复杂。

一、7 万亿的市场,为何成了 “看起来很美” 的泡沫?

提到 “银发经济”,不少人会被一组数据吸引:2024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1%;《银发经济蓝皮书》显示,当年中国银发经济年产值高达 7 万亿元。

3.1 亿人,7 万亿元 —— 单看数字,这无疑是个足以让任何行业眼红的市场。可真走进这个市场你会发现,多数入局者都在喊 “难”:正规养老机构床位空着,高端老年用品卖不动,反倒是那些低价套路产品赚得盆满钵满。

问题出在 “含金量” 上。7 万亿元看似庞大,放到整个经济大盘里却不算突出:占 GDP 的比例仅 5%,在全社会总消费中也只占 12.5%。换句话说,这 3.1 亿老人的消费力,摊到每个人身上,远不如年轻人和中年人。

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老年人不想花钱,而是他们的消费 “路子太窄”。除了柴米油盐等基本开销,老年人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主要是两块:医疗保健和社交休闲。可社交休闲的选项少得可怜 —— 无非是跟老伙计吃顿饭、报个团旅旅游,不像年轻人有网购、看展、剧本杀等五花八门的消费,也没有中年人买房、买车、养孩子的大额支出。

有人说,单独把 “银发经济” 拎出来说,不是因为它强,而是因为它 “集中”。就像学生的消费主要在学费、文具、零食,容易统计;而成年人的消费散在衣食住行、教育、投资等方方面面,不好单独算账。要是真统计 “黑发经济”“灰发经济”,规模肯定比 “银发经济” 大得多。

这一点,连 “银发经济” 概念的发源地日本都能作证。日本 65 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 30% 以上,每年 “银发经济” 规模达 100 万亿日元,占 GDP 的 16.7%,但在总消费中占比也只有 8.5%。如今的日本社会,早就不盯着 “银发经济” 做文章了,反而在想办法让年轻人多花钱 —— 毕竟,不管哪个国家,花钱最 “大方” 的还是中青年人。

中国的情况更特殊些。日本是 “边富边老”,老年人多少有些积蓄和完善的保障;而中国是 “未富先老”,多数老人还没攒够 “花钱的底气”。7 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更像是 “人多堆出来的数”,而非 “消费力强撑起来的场”。

二、未富先老:多数老人的钱袋子,撑不起 “品质养老”

判断一个群体的消费力,说到底看两点:有钱,有闲。老年人有的是时间,可 “钱” 这关,多数人过不去。

《2024 年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给出了一组扎心的数据:2021 年,我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 32027.4 元,中位数却只有 11400 元。这意味着一半的老人,一年攒不到 1.2 万元,平均到每个月还不到 1000 元。

城乡差距更是刺眼。城镇老人年人均收入 47270.8 元,农村老人只有 14105.4 元。更关键的是,城镇老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农村老人则多靠种地、打零工等 “经营性收入”—— 说白了,不少农村老人的收入,刚够填饱肚子。

农村老人有多少?按全国 67% 的城镇化率算,农村老人至少占 33%,常被引用的数据是 1.71 亿。这 1.71 亿老人,别说参与 “银发经济”,能安稳过日子就不错了。他们可能一辈子没进过电影院,没坐过高铁,更不懂什么是 “直播带货”,“银发经济” 对他们来说,是个遥远的词。

城镇老人的日子稍好,但也没想象中富裕。表面看,城镇老人年收入近 4.7 万元,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不多,可 “平均” 二字藏着大问题 —— 养老金的差距,比工资差距还大。

经济学家陆挺曾算过一笔账:城镇老人里,约 7% 的 “顶层群体” 每月养老金能拿到 6000 多元;中间层的企业退休职工,每月平均才 2000 多元,这部分人占了 38%;剩下的人,收入更低。也就是说,多数城镇老人一年的养老金也就两三万,除去日常开销,能攒下的钱少得可怜。

有人说,老人可能有存款啊。央行 2025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全国 50 岁以上人群平均存款 18.6 万元。可 “平均” again 是个陷阱 —— 少数富裕老人的大额存款,拉高了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老人的存款多是 “救命钱”,用来应对生病、住院等突发情况,谁会轻易拿出来买保健品、报旅游团?

这样的经济底子,直接决定了 “银发经济” 的天花板。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养老机构来说,按理说老龄化加剧,该 “一床难求” 了吧?可现实是,2024 年上海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只有 63%,6.2 万张床位常年空着。

上海可是全国老龄化程度高、老人收入高、养老观念也相对先进的地方。为什么床位空着?上海市养老服务中心的调查给出答案:中等偏上的养老机构,每月费用要 8500 元,可 2024 年上海老人月均退休金才 4930 元 —— 工资不够交养老费,谁住得起?

旅游市场更能说明问题。2023 年,我国银发旅游者达 11.6 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次的 20.6%,规模不小。但《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显示,60 岁以上老人里,超 60% 选的是 200 元以下的低价团。在旅游平台上,99 元、199 元的 “老年特惠团” 长期霸占销量榜首。

不是老人不想享受,是真没那个经济实力。优质服务消费不起,只能在低端市场里打转 —— 这就是 “银发经济” 的真实底色:看似热闹,实则深陷 “下沉泥潭”。

三、被时代落下的消费观:他们不是 “傻”,只是 “跟不上”

经济实力决定了消费的 “上限”,但消费的 “质量”,还得看观念和判断力。可惜的是,不少老年人在这两方面,栽了不少跟头。

最典型的就是低价旅行团。明眼人都知道,“99 元游三天” 肯定不赚钱,背后必有套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人愿意去?甚至有人反复报团,明知有购物环节,还乐此不疲?

这得从老年人的消费特征说起。他们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远超年轻人。一辈子省吃俭用过来的,哪怕手里有俩钱,也舍不得花在 “看不见摸不着” 的服务上。正规旅行社想做 “纯玩团”,定价稍高就没人问津;反过来,99 元的低价团,哪怕条件差,报名的老人能排到下个月。

有旅行社老板坦言:“不是不想做正规团,是老人不买账。他们总觉得‘花 500 元住酒店是浪费’,但花 500 元买个不知道真假的玉镯,却觉得‘值’。”

这些低价团的操作,如今已不是秘密。不少博主暗访后拍了视频:凌晨五点,老人在车站集合,坐上大巴就开始 “长途奔袭”,三四天跑上千公里,一天坐八九个小时车是常事,被戏称为 “铁腚团”—— 为啥不坐飞机、高铁?因为大巴有地方补贴,能省一大笔钱。

住的地方更不用提,多是郊区小旅馆,房间小得转不开身,有的连窗户都没有;吃饭就是馒头咸菜,能填饱肚子就行。可老人们多半不抱怨,甚至有人说:“年轻时吃过的苦比这多了去了,现在这算啥?”

光靠省钱还不够,旅行社还得 “找补”—— 也就是带老人去购物店。半天旅游,半天购物,算是 “良心操作”;有的团更夸张,景点匆匆看一眼,购物店能待上三四个小时。店里卖的多是百元级的保健品、家居用品,偶尔也有千元级的 “大件”,比如号称 “能治百病” 的磁疗床垫、“纯天然” 的玉石首饰。

让人费解的是,这些在吃住行上 “抠” 到极致的老人,一进购物店就像变了个人。有人空手进去,出来时拎着五六个大包;有人三天下来,光在购物店就花了三四千。

他们不知道是套路吗?还真不全是。不少老人是 “回头客”,对购物店的话术了如指掌,甚至能跟推销员 “接梗”。可他们还是愿意买 —— 用一位老人的话说:“住得差、吃得简,忍忍就过去了;买东西带回家,那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种想法,跟他们成长的年代分不开。物资匮乏的年月里,“有东西” 比 “享服务” 更重要。那时候,能买到一块布料、一双鞋,都是值得炫耀的事;而 “花钱买服务”,比如请人洗衣服、做饭,会被认为 “败家”。这种观念刻在骨子里,哪怕到了物质丰富的今天,也难改过来。

更麻烦的是,他们对 “实物” 的鉴别能力,跟不上现在的市场。分不清保健品有没有合格证,看不懂珠宝的鉴定证书,不知道家居用品的材质是否达标。买东西全凭 “感觉”:别人买我也买,推销员 “嘴甜” 就信,包装好看就觉得 “值”。

有次在某个购物店,推销员先给几个老人塞了鸡蛋和洗衣粉,夸他们 “气色好”“有福气”,然后就开始推销一款 “磁疗枕头”,说能治高血压、失眠。有个老人带头买了,其他老人跟着掏钱,不到半小时,几十个枕头就卖光了。事后有人问其中一位老人:“你知道这枕头有没有用吗?” 老人说:“大家都买,应该差不了;再说,不买不好意思,人家还给了鸡蛋呢。”

他们不是 “傻”,只是缺乏应对复杂市场的经验。年轻时,市场上的商品少,价格透明,买东西靠 “熟人”“凭良心”;现在呢,商品琳琅满目,套路层出不穷,他们熟悉的那套 “消费逻辑”,早就不管用了。

就像不少老人会把 “直播间抢的 9.9 元保健品” 当成宝,却不信医院开的正规药;会为了 “买保健品送鸡蛋” 凌晨排队,却舍不得给自己买份体检套餐。他们不是故意 “做错选择”,而是真的分不清什么是对的。

四、破局难在哪?不只是 “抓坏人” 那么简单

看着老年人一次次掉进消费陷阱,很多人会说:“严惩那些骗子不就行了?” 可现实是,就算抓了一批推销员,关了一批购物店,新的套路很快又会冒出来。

问题的根源,不是 “坏人太多”,而是老年人这个群体,在消费市场里太 “弱势”—— 经济基础弱,认知能力跟不上,还容易被情感绑架。

就拿低价团来说,你很难简单定义它是 “骗”。老人知道团费低,知道要购物,甚至知道东西可能不值那个价,但他们还是愿意去。对他们来说,这更像一场 “交换”:用忍受糟糕的吃住、花时间陪逛,换一个 “出门玩” 的机会,顺便 “捡点便宜”。

有位老人说:“在家也是待着,跟团出去,好歹有人说话,还能拿回点东西。花点钱买个热闹,值了。” 这种心态,让 “坑老” 行为有了生存的土壤。

保健品营销也是如此。推销员往往会先跟老人 “处感情”:陪聊天、做家务、逢年过节送礼物,把自己包装成 “贴心晚辈”。老人买的不是保健品,是 “被关心的感觉”。就算后来知道被骗了,不少老人也不愿报警,觉得 “人家也不容易”“好歹陪我说过话”。

要改变这种局面,光靠 “打击” 远远不够。得从根上想办法:

一是得让老人 “有钱花”。完善养老金制度,缩小城乡、群体间的差距,让更多老人有底气消费;加强农村老人的保障,别让他们连基本生活都发愁。

二是得帮老人 “会花钱”。社区可以多搞些 “防骗课”“消费指导”,用老人能听懂的方式,教他们识别套路;子女也该多陪陪老人,聊聊现在的市场,帮他们更新 “消费观念”。

三是得让市场 “有好货”。鼓励企业做适合老年人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比如性价比高的养老机构、正规的老年旅游团、实用的智能设备,让老人有得选,敢消费。

说到底,“银发经济” 的底色,不该是 “坑”,而该是 “暖”。当 3.1 亿老人能安心花钱、明白消费,当市场能提供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夕阳红” 才能真的红起来。

可眼下,这条路显然还很长。看着那些拎着大包小包从购物店出来的老人,看着那些在低价团大巴上昏昏欲睡的老人,你会明白:他们要的不是 “7 万亿的市场”,只是一份踏实、体面的晚年。而这,恰恰是整个社会该好好想想的事。

相关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创业?新经济模式下的副业新潮流
今天聊聊轻创吧。这些年,“能赚钱真好” 的想法,早就刻进了几代人的心里。按老话说,一种念头扎根几十年,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看看历史的那些事儿…
546,256
二十五年老平台的 “逆生长”—— 1688从 B2B 批发到 AI 供应链的突围
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上线 25 年的平台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吸引大量年轻人,本身就是件稀罕事。1688,这个诞生于 1999 年的阿里 “元…
347,557
烘焙赛道的冰火两重天——洗牌、阵痛与新生
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
788,032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
249,391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
938,668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
428,32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