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同一张照片 —— 韩国女团成员 Lisa 的 Instagram 日常里,那杯泛着浓郁青绿的饮品格外扎眼。店员小王后来在小红书里写道:”没搞活动,不是新品,突然就像被按下了开关,订单从早到晚没停过,三倍厚抹中午就卖空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 “爆单” 像一颗石子,在全球饮品市场激起了涟漪。从曼谷暹罗广场到纽约曼哈顿,喜茶门店的三倍厚抹成了 “断货王”,社交媒体上 “寻找 Lisa 同款” 的话题阅读量半天内破亿。没人想到,这杯带着中国抹茶风味的饮品,会让全球消费者突然开始认真打量 “抹茶” 这两个字背后的故事。

一、当抹茶成了 “流量密码”

喜茶的三倍厚抹并非横空出世。在此之前,这款以 “超厚抹茶奶盖 + 现萃绿茶” 为卖点的饮品,已经在国内卖了小半年。但 Lisa 的一张照片,彻底改写了它的命运。

上海陆家嘴的喜茶店员回忆,7 月 22 日一早,门店的三倍厚抹订单量就比前一天涨了 5 倍多。”早上刚补的原料,10 点就见底了。有顾客跑了三家店才买到,说要 ‘ 和偶像喝同一款 ‘。” 更夸张的是海外门店 —— 伦敦店为了补货,紧急从德国调了一批抹茶粉;多伦多店甚至临时加派了 6 名兼职人员,才勉强应付排队的人流。

为了接住这波热度,喜茶的反应快得惊人。美国门店当天就推出了 “定制款”:杯壁上用抹茶粉撒出 “Lisa” 字样,搭配专属杯套;韩国门店更贴心,准备了印着艺人头像的小卡片,买饮品就能附赠。紧接着,全球门店同步上线 “买一赠一” 活动,只是谁也没料到,库存根本扛不住 —— 东京店的抹茶原料 3 天内告罄,新加坡店不得不临时下架这款产品。

这场由一杯饮品引发的热潮,其实早有伏笔。今年以来,整个消费市场都在为 “抹茶” 疯狂。奈雪的径山抹茶茶饮页面上,30 多万条好评里,”茶味浓”” 不涩口 ” 成了高频词;茶百道的浓抹系列上架两周,就冲进了全国门店销量前三;就连好丽友也赶趟儿,新出的清新抹茶味派,在电商平台上线当天就卖了 5 万盒。

不止是现制茶饮。伊刻活泉的 “抹春绿茶” 成了便利店的畅销款,瓶身印着 “鲜萃抹茶” 的字样;立顿的袋泡抹茶绿茶摆在超市显眼位置,包装上写着 “3 秒出汤”;认养一头牛的 “径山抹茶鲜牛乳冰淇淋”,因为 “入口即化的茶味”,成了小红书宝妈们的 “遛娃必备”。

海外品牌也在押注抹茶。估值 5 亿美元的 Blank Street Coffee,靠一款 “彩虹抹茶拿铁” 在纽约火了 —— 分层的抹茶液、牛奶和糖浆形成渐变色彩,成了社交媒体的 “拍照神器”。品牌联合创始人 Vinay Menda 在采访中说:”现在店里一半的销售额都来自抹茶产品,我们每季都会推限定款,比如加了椰奶的热带抹茶、混了肉桂的冬日抹茶。”

但热闹背后,有个细节值得琢磨:当《卫报》报道这些 “吸睛” 的抹茶产品时,配图总是日本京都的茶园;BBC 在分析抹茶热度时,会强调 “日元贬值带动日本旅游,进而推高抹茶需求”;就连讨论抹茶原料涨价,《独立报》也会绕到 “美国对日本进口产品加征 15% 关税” 上。

仿佛在全球消费者的认知里,抹茶天然就该和日本挂钩。可很少有人知道,那些让他们疯狂打卡的抹茶产品里,有相当一部分原料,来自中国的浙江径山、贵州铜仁或是湖北孝感。

二、被遗忘的 “抹茶故乡”

杭州径山寺的僧人至今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年清明后,都会用古法茶碾研磨新茶。木质的茶碾槽里,嫩绿的茶叶被碾成细腻的粉末,空气中飘着清苦又鲜爽的香气。寺里的老法师说,这门手艺已经传了上千年 —— 这里,才是抹茶真正的发源地。

小红书用户 @Song 在美国的一家茶馆里,曾被一本小册子 “暴击”。册子上写着:”Jing Mountain, Hangzhou. The original birthplace of matcha”(杭州径山,抹茶的起源地)。她在笔记里感慨:”喝了这么多年抹茶,才知道它的 ‘ 老家 ‘ 是中国,还是杭州的 ‘ 老乡 ‘。”

这段被淡忘的历史,藏着抹茶的 “千年轨迹”。隋朝时,中国人就发明了 “蒸青碾茶” 的技法;到了宋朝,”点茶” 成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日常 —— 用茶筅搅动茶汤,打出绵密的泡沫,茶色越绿、泡沫越持久,就算 “点” 得好。北宋画家文同的《品茶图》里,就细致地画过这样的场景。

改变发生在南宋。日本僧侣荣西禅师两次来中国学禅,把径山的茶种和点茶法带回了日本。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种技艺在日本逐渐演变成 “茶道”,成了精致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随着冲泡茶的流行,抹茶慢慢淡出了日常,只在少数寺庙和产地保留着痕迹。

这种 “记忆错位” 持续了很久。直到近几年,随着中国抹茶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人才开始重新认识这段历史。《抹茶产业发展白皮书》里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20 年,中国抹茶产量达到 3916 吨,占全球的 55.72%;消费量 3966 吨,占全球的 56.43%。也就是说,现在全球一半以上的抹茶,要么产自中国,要么被中国人喝进了肚子里。

更让人惊讶的是,中国抹茶已经开始反销日本。贵州贵茶集团的 “欧标抹茶”,因为达到了欧盟和日本的双重标准,每年有相当一部分销往东京、大阪的茶饮店。”刚开始日本人不信,说 ‘ 中国怎么会有好抹茶 ‘,” 贵茶集团的负责人笑着说,”后来他们自己来厂里看了生产流程,现在成了稳定客户。”

只是,产量和销量的领先,并没有立刻转化成认知度。在超市里拿起一包抹茶粉,消费者大概率会先看是不是 “宇治产”;点外卖时,”日本抹茶” 四个字总能吸引更多点击。这让中国抹茶产地的从业者们憋着一股劲 —— 浙江径山、贵州铜仁、湖北孝感这三个地方,都在悄悄憋着一口气,想让世界记住 “中国抹茶” 的名字。

三、三座城市的 “抹茶突围战”

杭州径山的底气,藏在 “千年历史” 这四个字里。

站在径山寺的山门前往下看,成片的茶园顺着山坡铺展开,茶树的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水。这里的茶农都知道,径山的土壤里含着丰富的微量元素,加上常年云雾缭绕,种出的茶叶自带一股 “兰花香”。”我们的抹茶,碾出来是 ‘ 翠绿色 ‘,泡开有 ‘ 栗香 ‘,这是别的地方仿不来的。” 径山茶农老周说。

为了把这份 “历史优势” 变成市场优势,杭州市余杭区专门成立了 “茶办”,还拿出 1 亿元专项资金。这笔钱怎么花?一部分用来改良茶园 —— 给茶树装 “智能滴灌”,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一部分用来建加工厂,引进国内首台智能抹茶机,2 分钟就能冲出一杯标准化的径山抹茶,口感和手工点制的几乎没差。

当地的企业也在发力。九宇抹茶是径山的 “老字号”,他们把抹茶玩出了新花样:推出 “就爱搭茶” 茶饮品牌,让消费者自己搭配抹茶和水果;做径山茶固体饮料,强调 “真茶研磨,不加速溶粉”;就连袋泡茶都搞出 12 种风味,从 “抹茶柚子” 到 “抹茶玫瑰”,吸引年轻人尝试。

银泉茶业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他们的抹茶已经卖到了 70 多个国家,去年推出的 “径百味・抹茶瓶盖” 成了爆款 —— 一个瓶盖里装着 3 克抹茶粉,拧在矿泉水瓶上摇一摇,就能得到一杯抹茶水。”国庆上线到年底,卖了 30 多万颗,很多老外说 ‘ 太方便了 ‘。” 企业负责人说。

相比径山的 “历史牌”,贵州铜仁打的是 “规模战”。

在铜仁的贵茶产业园里,6 万平方米的车间里藏着世界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生产线。在这里,茶叶从采摘到成粉要经过 28 道工序:蒸青时温度精确到 ±1℃,碾压时用的是进口钢磨,最后还要经过 800 目筛网 —— 也就是说,粉末细到能透过每平方厘米 800 个孔。”我们的抹茶粉,泡在水里不会结块,这是硬实力。” 车间主任拍着胸脯说。

当地政府的规划更 “敢想”:2025 年要把抹茶原料基地扩到 4.5 万亩,2026 年全市产量超 1300 吨,综合产值破 10 亿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不仅给种茶农户发补贴,还和高校合作研发新品种 —— 去年试种的 “黔茶 1 号”,抹茶转化率比普通品种高了 15%。

本土品牌 “去茶山” 成了铜仁抹茶的 “代言人”。他们的菜单上,”贵州铜仁抹茶” 是招牌,翠绿的茶汤上飘着一层奶泡,喝起来有 “先苦后甜” 的回甘;”芭乐生椰铜仁抹茶” 则加了本地芭乐果,酸甜中和了茶的涩,成了年轻人的 “打卡首选”。

贵茶集团的布局更全。他们搞出了零食品牌 “吾茶白”,抹茶曲奇、抹茶巧克力、抹茶脆片摆满了货架;在贵阳开的 “贵茶潮饮烘焙概念店” 里,抹茶千层、抹茶脏脏包、抹茶拿铁成了 “抹茶脑袋” 的必点清单,有顾客专门从成都飞来打卡,说 “想尝尝中国抹茶做的甜点”。

湖北孝感则是抹茶赛道的 “后来者”,但冲劲十足。

翻开孝感市政府的文件,”打造中国抹茶产业发展第一城” 的字样格外醒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拉来了 “强援”: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约共建产业,10 家企业入驻抹茶产业园,5 家银行给茶企授信 —— 单是这些动作,就透着 “志在必得” 的架势。

孝感的底气来自 “生态”。它地处大别山茶区,这里的土壤酸碱度刚好适合茶树生长,加上昼夜温差大,茶叶里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产区高 8%。”这意味着我们的抹茶喝起来更鲜爽,不涩口。” 当地茶企技术员说。

现在的孝感,已经悄悄占据了国内抹茶饮品市场的半壁江山。茶颜悦色的 “抹茶葡提”、霸王茶姬的 “抹茶雪顶”、星巴克的 “抹茶星冰乐”,很多都用的是孝感抹茶。”不是我们主动说的,是品牌方自己找来的,说 ‘ 你们的粉稳定性好 ‘。” 企业负责人笑着说。

从径山的古法茶碾到铜仁的现代车间,从孝感的产业园区到全球的饮品杯里,中国抹茶正在完成一场 “从幕后到台前” 的转身。只是,要让世界真正记住 “中国抹茶”,光有产量和产地还不够 —— 它需要更多像 “三倍厚抹” 这样的爆款,需要一套能让消费者记住的 “味觉标签”。

四、从 “特产” 到 “全球爆款”,还差几步?

柳州螺蛳粉的故事,或许能给中国抹茶一些启发。

2015 年以前,螺蛳粉还只是柳州街边的 “重口味小吃”,酸笋的味道让外地人望而却步。但现在,它成了年销售额近 800 亿的产业,好欢螺、螺霸王这些品牌走进了全国超市,甚至摆上了国外的货架。

这个转变的关键,藏在细节里:企业解决了酸笋的保鲜问题,让预包装螺蛳粉能存 6 个月;政府牵头制定了 “柳州螺蛳粉” 地理标志,消费者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 “是正宗的”;品牌们还搞出了 “番茄味”” 小龙虾味 “,让不爱吃辣的人也愿意尝试。

中国抹茶要走的路,和螺蛳粉有点像,但又不完全一样。它不缺产量,2020 年 3916 吨的产量能填满 200 多万个标准集装箱;也不缺场景,从茶饮到冰淇淋,从烘焙到零食,抹茶的应用场景比螺蛳粉广得多。它缺的,是一套能让全球消费者记住的 “中国符号”。

先得有 “规矩”。日本宇治抹茶能被全世界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明确的分级标准 —— 从 “极上” 到 “普通”,根据香气、色泽、口感划分,消费者一看就懂。中国抹茶虽然也有企业标准,但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有时候消费者买了不同品牌的抹茶,味道差很远,就会觉得 ‘ 中国抹茶不靠谱 ‘。” 行业专家说。

现在,这个问题正在被解决。浙江已经出台了 “径山抹茶” 的地方标准,从茶园管理到生产流程都做了规定;贵州也在推动 “铜仁抹茶” 的地理标志认证,未来消费者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是来自铜仁的优质抹茶。

还得有 “新意”。日本的 “呛人抹茶冰淇淋” 曾在社交媒体上爆红 —— 因为加了过量静冈抹茶粉,谁吃都会被呛出 “绿雾”,反而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点。这种 “带点小脾气” 的产品,给抹茶注入了趣味性。

中国企业也在尝试。九宇抹茶做过 “抹茶啤酒”,把抹茶和麦芽结合,入口有茶的清香和酒的微苦;贵茶集团搞过 “抹茶火锅”,用抹茶粉做汤底,涮牛肉、蔬菜,成了贵阳美食节的 “网红”。这些尝试或许小众,但让抹茶跳出了 “只能做甜饮” 的框架。

更重要的是 “记忆点”。盒马的红心苹果汁曾让新疆红心苹果火出圈 —— 这种小众苹果因为汁多味甜,被做成 “爱马仕果汁”,消费者定闹钟抢着买,顺带记住了 “新疆产好苹果”。中国抹茶也需要这样的 “大单品”。

喜茶的三倍厚抹其实摸到了门 —— 它用 “超厚奶盖 + 浓郁抹茶” 形成了独特口感,加上明星效应,成了 “现象级产品”。但这还不够,需要更多品牌参与进来:比如用径山抹茶做 “茶味更浓的奶茶”,用铜仁抹茶做 “不涩的冰淇淋”,用孝感抹茶做 “适合烘焙的预拌粉”,让消费者想到不同场景时,都能和 “中国抹茶” 挂钩。

最后,别忘 “讲好故事”。当消费者知道 “抹茶起源于中国径山”,知道 “贵州铜仁有世界最大的抹茶车间”,知道 “孝感抹茶撑起了半个饮品市场”,他们喝的就不只是一杯茶,而是一段历史、一份匠心。

就像那位在伦敦买到三倍厚抹的留学生说的:”刚开始只是想跟风买偶像同款,后来查了才知道,这抹茶可能来自中国。喝的时候突然觉得,这抹青绿里,藏着我们自己的故事。”

五、千年茶味,正在被重新书写

径山寺的老法师现在多了个习惯:每天都会泡一杯径山抹茶,看着茶汤上的泡沫慢慢散开。他说,这茶味和几百年前没什么两样,只是喝的人变了 —— 以前是寺里的僧人、赶考的书生,现在是全球各地的年轻人。

这种变化里,藏着中国抹茶的未来。它不必活在 “日本抹茶” 的影子里,也不用刻意强调 “历史悠久”,只需要用稳定的品质、有趣的产品、清晰的故事,告诉世界:这是来自中国的抹茶,有自己的味道,有自己的故事。

或许再过几年,当伦敦的年轻人排队买抹茶饮品时,会下意识地问一句:”这是来自中国径山的,还是铜仁的?” 那时,这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才算真正完成。

相关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创业?新经济模式下的副业新潮流
今天聊聊轻创吧。这些年,“能赚钱真好” 的想法,早就刻进了几代人的心里。按老话说,一种念头扎根几十年,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看看历史的那些事儿…
546,256
二十五年老平台的 “逆生长”—— 1688从 B2B 批发到 AI 供应链的突围
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上线 25 年的平台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吸引大量年轻人,本身就是件稀罕事。1688,这个诞生于 1999 年的阿里 “元…
347,557
烘焙赛道的冰火两重天——洗牌、阵痛与新生
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
788,032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
249,391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
938,667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
428,32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