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当 25 岁的胳膊贴上动态血糖仪:年轻人用医疗器械筑起的健康防线

凌晨两点,徐维盯着手机屏幕上跳动的血糖曲线,指尖在 “6.1mmol/L” 的数值上停了很久。这个刚过 25 岁的姑娘,胳膊上贴着一片比创可贴大不了多少的动态血糖仪,屏幕上的曲线像条不安分的小蛇,记录着她睡前那杯奶茶带来的血糖波动。

“以前觉得糖尿病是爷爷奶奶才会得的病,直到亲眼看见同事小王 30 岁就开始打胰岛素。” 徐维的声音里带着点后怕。她所在的互联网公司,工位上常备奶茶和咖啡,加班到凌晨是常事。去年 “阳康” 后,她总觉得口渴,对照着网上的症状一条条比对,越看越心惊 —— 吃得多、喝水多、上厕所勤,这不就是糖尿病的 “三多” 症状吗?

跑到医院查了空腹血糖,数值在正常范围里。可没过一周,她又开始担心:”喝口冷水都觉得自己在发胖,会不会是胰岛素抵抗?” 这种被医生称为 “糖尿病前期” 的状态,像根刺扎在她心里。最终,她从母亲那里得到启发,在电商平台花几百块买了动态血糖仪,”至少现在能盯着数据,心里踏实点”。

一、从 “熬最晚的夜” 到 “买最多的仪器”:年轻人的健康焦虑具象化

在上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魏星,药柜里的 “装备” 能凑齐一套 “家庭小诊所”。电子测温计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是手腕式血压仪和几盒未拆封的血糖试纸。打开下层抽屉,中频理疗仪、艾灸仪、砭石刮痧板挤在一起,最深处藏着一台巴掌大的便携雾化器。

“去年体检报告出来那天,我盯着 ‘ 血脂异常 ” 尿酸偏高 ‘ 的字眼,手都是抖的。”29 岁的魏星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刚从工位站起来,突然一阵天旋地转,脖子像被钢筋勒住似的疼,连路都走不了。后来医生说,是长期久坐导致的颈椎病急性发作,再加上肥胖和睡眠不足,”身体已经在拉警报了”。

那次 “濒死体验” 后,魏星成了家用医疗器械的 “忠实粉丝”。早上起床先测血压,晚上睡前用护颈仪热敷 15 分钟,周末还会用艾灸仪熏熏腰。”你看我这脖子上的护颈仪,同事们几乎人手一个。” 他掀起衣领,露出一个黑色的带状仪器,”有次开会,后排三个同事同时按开了按摩功能,办公室里全是 ‘ 嗡嗡 ‘ 声。”

这样的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上演。某电商平台的消费报告显示,2024 年 “00 后” 对家用医疗器械的搜索量同比暴涨 159%,远超 “90 后” 和 “80 后” 的 107%。在拼多多 “家用医疗” 专区,销量破 10 万的血糖仪、血氧仪评论区里,”给熬夜的自己备着”” 上班间隙测一测 ” 的留言随处可见。

“以前是熬最晚的夜,用最贵的护肤品;现在是熬最晚的夜,买最多的仪器。”00 后唐诗喆的话道出了不少年轻人的状态。这个曾经的大学足球队主力,去年因为项目赶工连续三个月每天睡不足 5 小时,体重骤增 15 斤。”现在爬三楼都喘,晚上睡觉打鼾能把自己憋醒。” 他的床头摆着智能手环、血氧仪和便携式呼吸机,”手环提醒血氧低了,就赶紧戴呼吸机;早上起来测测血压,数值高了就少喝两杯咖啡。”

二、被现实困住的养生:为什么年轻人离不开 “电子健康管家”

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达 25%,血脂异常更是高达 40%。更值得警惕的是,原本多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病,正加速向年轻人蔓延。

“不是不想运动,是真的没时间。” 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张萌算了笔账:早上 7 点出门,晚上 9 点到家,通勤加工作超过 14 小时。”健身房办了年卡,半年去了 3 次。” 她的包里常年装着便携血压仪,”午休时在工位上测一测,要是数值高了,就赶紧停掉手里的奶茶。”

饮食同样是道难题。徐维算了算,自己一周至少有 5 天吃外卖,”麻辣烫、炸鸡、奶茶,这些都是高糖高油,但加班到半夜,只有这些能快速送到。” 她的动态血糖仪记录显示,每次吃外卖后两小时,血糖都会飙升到 7mmol/L 以上,”看着曲线往上冲,就像在看自己的健康在滑坡。”

职场竞争的压力更让年轻人不敢 “慢下来”。唐诗喆所在的部门,去年有 3 个同事因为 “跟不上节奏” 被调岗,”谁敢准时下班?谁敢拒绝加班?” 他指着自己的呼吸机说,”既然没法保证 8 小时睡眠,只能靠仪器盯着,别让身体真垮了。”

这种 “被现实困住” 的无奈,让家用医疗器械成了年轻人的 “救命稻草”。某健康研究院的调查显示,72% 的 “95 后” 认为,”没时间运动、饮食不规律” 是自己最大的健康隐患;而 83% 的人表示,”用仪器监测健康” 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三、从 “长辈专属” 到 “年轻人新宠”:医疗器械的 “年轻化改造”

几年前,提到家用医疗器械,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摆在老人床头柜上的笨重血压仪,或是医院同款的大型理疗仪。但现在,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圈,这些仪器正悄悄变了模样。

在地铁上,你可能会看到有人手腕上戴着类似手表的设备 —— 那不是普通智能手表,而是能实时测血氧、心率的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某品牌的动态血糖仪做得像块小小的电子纹身,贴在胳膊上几乎看不见;还有的艾灸仪设计成了保温杯大小,上班时放在桌上,既能温灸又不显眼。

“便携、小巧是基本要求。” 某医疗器械公司的产品经理李然透露,他们去年推出的新款血压仪,体积比传统产品缩小了 60%,重量不到 200 克,”年轻人要带在包里通勤,太大太重根本没人用。” 这款产品上市半年,销量突破 50 万台,70% 的买家是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

智能化是另一大趋势。魏星的血糖仪连接着手机 APP,每次测量后数据会自动同步,生成周报表和趋势图。”APP 会提醒我 ‘ 本周血糖峰值出现在周三晚 8 点 ‘,我才想起那天吃了块芝士蛋糕。” 他翻着手机里的记录,”现在知道哪些食物会让血糖飙升,慢慢就能避开了。”

商家们还在悄悄 “讨好” 年轻人的审美。某品牌推出了彩色款体温计,粉色、薄荷绿的外壳配上卡通贴纸,成了不少女生的 “化妆台新成员”;还有的护颈仪设计成了耳机的样子,戴在脖子上像个潮流配饰,”同事还问我这是哪个牌子的新款耳机。” 唐诗喆笑着说。

这些 “年轻化改造” 背后,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达 220.8 亿元,而资本市场早已嗅到商机 ——2016 年至 2022 年,这个领域共完成 129 次融资,即使在资本收紧的 2023 年,依旧有不少投资机构入场。国际巨头也在加码,美敦力以 7.38 亿美元收购韩国可穿戴胰岛素泵公司,雅培更是早早布局动态血糖仪市场。

四、繁荣背后的隐忧:当 “健康神器” 变成 “麻烦制造机”

然而,这场由年轻人 “买” 出来的千亿市场,并非一片坦途。

“测了三次,三个数值,到底哪个是准的?” 在杭州工作的林晓雨对着手里的血糖仪犯愁。她第一次测的结果是 5.8mmol/L,隔了 5 分钟再测变成 6.5mmol/L,换了个手指测又成了 6.1mmol/L。后来去医院复查,医生告诉她:”家用血糖仪操作不当,误差可能超过 20%。”

像林晓雨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从事家用医疗器械销售 10 年的老陈透露,采血前没彻底消毒、血液滴加量不够、仪器没定期校准,都会影响结果。”有个客户,自己测血糖总在 7mmol/L 以上,吓得吃了半个月降糖药,结果去医院查,根本没问题 —— 就因为他每次采血前没洗手,手上的糖分影响了读数。”

更危险的是操作不当导致的伤害。老陈见过不少因使用按摩仪受伤的案例:”有人觉得力度越大效果越好,把按摩仪调到最大档,结果把肌肉按伤了;还有老人用艾灸仪时睡着了,差点引发火灾。” 某医院康复科医生也证实,近一年来,因使用家用理疗仪不当导致肌肉损伤、关节错位的年轻人,每月能接诊 10 多个。

质量参差不齐是更隐蔽的风险。”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了,有资质就能生产,小厂遍地都是。” 老陈说,他见过成本几十块的血压仪,贴上牌子就能卖几百块,”这些小厂没能力做长期测试,用几个月就不准了,有的甚至会突然死机。” 某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显示,抽检的低价家用医疗器械中,30% 存在校准问题,长期使用误差可能超过 30%。

虚假宣传更是重灾区。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搜索 “矫正鞋垫”,能刷到不少 “7 天矫正 O 型腿”” 一个月长高 3 厘米 “的广告;某直播间里,主播拿着制氧机宣称” 每天吸半小时,能治高血压、糖尿病 “。但业内人士透露,我国根本没有” 医用级 “家用医疗器械的分类,所谓” 氧疗 ” 宣传多是噱头,过度吸入高浓度氧气反而可能导致呼吸抑制。

售后缺失则让这些问题雪上加霜。”坏了就只能扔,没人修。” 魏星的第一台按摩仪用了三个月就不工作了,联系商家时,对方只回复了一句 “超过保修期,无法处理”。老陈坦言,行业里 80% 的小品牌没有售后团队,”卖出去就完事了,反正年轻人换新快。”

五、仪器之外:健康焦虑的解药到底在哪里

“买了一堆仪器,却还是控制不住熬夜。” 徐维的话道出了很多年轻人的矛盾。她的动态血糖仪每天提醒她 “血糖偏高”,但加班到半夜,她还是会和同事一起点奶茶;她知道久坐不好,却连站起来倒水的时间都觉得奢侈。

在老陈看来,年轻人对家用医疗器械的依赖,更像是一种 “健康代偿”:”用仪器监测健康,就像给心里找个寄托,觉得 ‘ 只要测了,就不会出大问题 ‘。但真要健康,还是得靠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 这些道理谁都懂,就是做不到。”

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医生也提醒,家用医疗器械只能作为辅助工具,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有人根据家用血糖仪的结果自己调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她建议,年轻人如果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去医院复查,”仪器能帮你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还得靠医生。”

不过,也有一些年轻人在仪器的 “监督” 下,慢慢改变了生活习惯。魏星看着自己的血压记录,发现每周三数值总会偏高 —— 后来才想起,那天是部门 “奶茶日”。现在,他会主动把奶茶换成无糖豆浆;徐维则根据血糖曲线,戒掉了睡前喝奶茶的习惯,”看着曲线慢慢变平缓,比什么都踏实。”

或许,这些贴在胳膊上的血糖仪、戴在手腕上的血压仪,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精准的数值,而在于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提醒,让年轻人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跑的时候,偶尔停下来,看看自己的身体 —— 毕竟,健康从来不是靠仪器 “测” 出来的,而是靠每一天的认真对待。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徐维的胳膊上,那片小小的动态血糖仪反射出微光。她点开手机 APP,看着趋于平稳的曲线,给自己冲了杯无糖豆浆。今天,她打算准时下班,去公园走一走 —— 比起仪器上的数字,脚下的每一步,或许才是更可靠的健康答案。

相关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创业?新经济模式下的副业新潮流
今天聊聊轻创吧。这些年,“能赚钱真好” 的想法,早就刻进了几代人的心里。按老话说,一种念头扎根几十年,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看看历史的那些事儿…
546,256
二十五年老平台的 “逆生长”—— 1688从 B2B 批发到 AI 供应链的突围
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上线 25 年的平台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吸引大量年轻人,本身就是件稀罕事。1688,这个诞生于 1999 年的阿里 “元…
347,557
烘焙赛道的冰火两重天——洗牌、阵痛与新生
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
788,032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
249,391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
938,667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
428,327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