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后敢跟老板拍桌子” 的段子还在社交平台流传,现实里的年轻人却悄悄在做另一件事:计算这个月的储蓄额,研究稳健型理财的收益曲线。
蚂蚁财富与小红书财经联合发布的《避险青年调研报告》里藏着一个更贴近真实的画像:这届年轻人比我们想象中更 “惜命”—— 不是怕加班熬夜,是怕生活失控。他们考公考研、攒钱搞副业,甚至研究起 “钱生钱” 的门道,只为给自己搭一艘能抗风浪的船。这群被称作 “避险青年” 的年轻人,正在用一种和父辈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 “安全感”。
一、从杭漂到县城:3000 月薪里的 “可控感”
Noodle 收拾完最后一个纸箱时,杭州的出租屋空得能听见回声。2022 年秋天,她结束了 3 年杭漂,回到豫东老家的县城。
“在杭州时,工资 8000 块,除去房租 3500,剩下的钱总像指间沙。”Noodle 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连续加班半个月拿下项目,发了奖金想给自己买件羽绒服,结果房东突然说要涨租,”那一刻就觉得,这城市再热闹,也没我的落脚点。”
回乡后的头三个月,她扎进了考公大军。每天早上 6 点爬起来背行测,晚上熬到 11 点刷申论,书桌前贴满 “上岸” 字样的便利贴。”老一辈总说,体制内是铁饭碗,端着就稳了。” 可三次进面三次落榜后,她看着镜子里憔悴的自己突然想通:”我要的到底是 ‘ 铁饭碗 ‘,还是 ‘ 不用慌 ‘ 的日子?”
转机出现在社区招聘公告里。一份朝九晚五的社区行政工作,月薪 3000,不算高,但离家步行 10 分钟。面试那天,主任问她 “能不能接受琐碎”,她想起在杭州时被甲方改了 8 版的方案,笑着说:”琐碎总比失控强。”
上班第一天,Noodle 就给工资做了 “切割手术”。她在手机备忘录里列了个清单:1500 块管温饱 —— 房租 500(家里老房子,给父母的补贴)、吃饭 600、水电交通 400;500 块当 “应急钱”,用来应付朋友聚餐、换季添衣服;剩下的 1000 块,雷打不动转进余额宝。
“刚开始也觉得紧巴。” 有次同事约着买奶茶,她看着手机里只剩 300 块的 “应急钱”,借口 “怕胖” 没去。但第二个月发工资时,看着余额宝里躺着 2000 块,她突然踏实了:”这钱就像船锚,不管外面怎么晃,它能把我稳住。”
现在的 Noodle,周末会去公园散步,晚上在家追追剧,偶尔用 “应急钱” 买束鲜花。”以前总觉得 ‘ 稳定 ‘ 得靠别人给,现在才明白,自己手里攥着的钱,比任何承诺都实在。”
二、北漂互联网人:8 年 1500 万的 “自由公式”
choco 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永远放着一个笔记本。封面写着一行字:”2030 年,1500 万。”
作为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他见过太多 “过山车”。前同事 35 岁被优化,手里没多少存款,只能被迫回老家;合作方公司突然裁员,整个项目组连夜改方案。”在一线城市,稳定就像海市蜃楼,看着近,走过去全是坑。”
30 岁生日那天,choco 在笔记本上算了笔账:如果想 40 岁后 “退居二线”,每月至少需要 3 万块生活费(按通胀算),一年 36 万,再留些抗风险资金,1500 万是底线。”靠工资攒?不可能。我现在年薪 60 万,除去房贷房租,一年能攒 20 万,得攒 75 年。”
他的 “自由公式” 是:本金 + 复利 = 安全感。这两年,他把能省的都省了 —— 不买新款手机,聚餐尽量 AA,租住在离公司 1 小时地铁的老小区。”别人觉得我抠,可他们不知道,我每多攒 10 万,离 ‘ 不用看老板脸色 ‘ 就更近一步。”
每天晚上 10 点,choco 会打开支付宝看理财页面。他的持仓里,70% 是稳健债基,20% 是指数基金,剩下 10% 是黄金 ETF。”债基波动小,昨天赚 500,今天亏 200,心里不慌;指数基金长期看是涨的,用来拉收益;黄金嘛,就当给资产加个 ‘ 安全气囊 ‘。”
上个月,他持有的一只债基分红 1.2 万,刚好够付老家房子的装修尾款。”那一刻特别爽 —— 不是因为有钱,是因为这钱没占用我上班的时间。”choco 说,他现在最怕的不是加班,是 “停止学习理财”,”就像划船,光使劲划不行,还得会看风向。”
三、从大山到杭州:”折腾” 出来的扎根底气
砚安的微信签名是 “从都匀到杭州,一步没停”。这个 1999 年出生的贵州男孩,手机相册里存着两张对比图:一张是老家泥土路的照片,一张是他在杭州装修的别墅露台。
“我们那儿的人,一辈子就盼着 ‘ 走出大山 ‘。” 砚安说,爷爷种了一辈子玉米,最大的心愿是他能 “坐办公室”。可他骨子里爱折腾 —— 大一时,学长开广告公司缺人,他揣着 PS 证书就去了,”从早上 6 点忙到凌晨 4 点,累得在公司沙发上就能睡,可拿到第一笔 5000 块工资时,手都是抖的。”
最 “疯” 的是 2021 年,他看到杭州郊区有套毛坯别墅出租,月租 4000,比同面积精装房便宜一半。”当时脑子里突然冒个念头:自己装修,既能省钱,还能拍视频分享。” 他跟房东签了 5 年合同,揣着攒的 8 万块,买建材、刷墙、装家具,硬生生把空荡荡的房子改成了 “ins 风”。
“第一次刷墙,刷成了花脸猫;买的沙发太大,进不了门,只能拆了重装。” 砚安笑着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在小红书发装修日记,从 0 粉丝涨到 1 万,”有天突然有人问我能不能出装修避坑指南,我才发现,折腾也能折腾出赚钱的道。”
现在的砚安,一边经营着小红书账号(粉丝 5 万 +),一边接广告设计的活儿。他的银行卡里,躺着 30 万存款,”这钱是我的 ‘ 扎根基金 ‘—— 明年想在杭州买个小公寓,不用大,是自己的就行。”
他说自己最怕 “停在原地”:”我爷爷靠天吃饭,我爸靠力气吃饭,我想靠脑子吃饭。折腾可能会摔跟头,但不折腾,永远只能看着别人往前走。”
四、从央企到 MBA:被动收入给的 “试错权”
Susan 在纽约地铁里收到国内同事的消息:”你真不后悔?” 她笑了笑,关掉手机。彼时,她刚结束一堂 MBA 课,手里攥着刚取的 200 美元现金 —— 这是她持有的一只债券基金当天的收益。
34 岁前,Susan 是别人眼里的 “人生赢家”:央企信托公司中层,年薪 40 万,朝九晚五,福利齐全。可 2023 年春天,她在会议室听着重复了无数次的 “风险控制流程”,突然觉得窒息:”我好像能看到 60 岁的自己,还是坐在这个位置,说同样的话。”
她一直想读 MBA,可总被 “年纪大了”” 辞职可惜 “绊住。直到有天算理财收益:她持有的基金、国债,每个月能带来 1.5 万被动收入,” 够我在纽约租房吃饭了。”这个数字成了她的” 勇气开关 “。
辞职那天,领导劝她:”女孩子,稳定最重要。” 父母也急:”万一回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Susan 没争辩,只是把理财收益明细发给他们:”这钱不一定多,但能让我有试错的底气。”
在纽约的日子并不容易。语言不通,课程压力大,有次赶论文到凌晨 3 点,低血糖犯了,想喝杯热牛奶,发现钱包里只剩 20 美元。”那一刻没慌,打开手机看了眼理财账户,当天收益够买一周的牛奶。”
现在的她,计划毕业后去一家跨国公司做投资分析。”不是说体制内不好,只是我想要的 ‘ 稳’,不是坐在原地不动,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Susan 说,被动收入就像给人生加了个 “缓冲垫”,”哪怕摔了,也不会太疼。”
五、安全感的新解:从 “铁饭碗” 到 “财务主动权”
《避险青年调研报告》里有组数据挺有意思:在 “你认为什么最能带来稳定” 的选项里,57% 的人选了 “被动收入覆盖开支”,超过了选 “体制内工作” 的 48%。
这届年轻人的 “求稳”,确实和父辈不一样了。
父辈的 “稳”,是找个 “铁饭碗” 端一辈子。可现在的年轻人见过太多:教培行业突然降温,互联网大厂裁员,连看似 “永远稳” 的公务员,也可能面临基层的辛苦与落差。”铁饭碗” 的神话,正在被现实敲碎。
他们要的 “稳”,是 “自己说了算”。就像 Noodle,哪怕月薪 3000,也能靠储蓄掌控生活节奏;像 choco,用理财收益对冲职场风险;像砚安,在折腾中攒下扎根的底气;像 Susan,靠被动收入给自己 “重新选择” 的权利。
这种转变背后,是时代的推波助澜。这几年,就业市场像坐过山车,今天还热门的行业,明天可能就降温;生活成本只涨不跌,房租、物价、医疗,哪一样都得用钱扛。年轻人发现,单靠 “努力工作” 不够了,还得学会 “让钱工作”。
《报告》里还有个细节:95 后持有债基的比例超过四成,比银行存款的比例还高 10%。这意味着,年轻人正在跳出 “把钱存银行” 的老思路 —— 他们知道,通胀像个隐形小偷,只存钱,钱会越来越不值钱;得让钱 “生钱”,才能跑赢生活的不确定性。
六、不是躺平,是清醒的主动规划
有人说,这些年轻人 “太功利”,满脑子都是钱。可你细想:Noodle 攒钱不是为了炫富,是为了 “不用因为几百块委屈自己”;choco 理财不是为了暴富,是为了 “不用 40 岁还在熬夜加班”;砚安折腾不是为了出名,是为了 “在城市有个自己的家”;Susan 辞职不是为了逃避,是为了 “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们的 “求稳”,从来不是消极的 “躺平”。是算清楚生活的账,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是知道未来有风险,所以提前备好 “救生衣”;是明白 “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
就像 Susan 说的:”别等有了 ‘ 很多钱 ‘ 才开始规划。哪怕每个月存 100 块,买只稳健的基金,也是在给未来的自己铺路。”
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活在别人定义的 “安全区” 里,是哪怕风来了,也能稳稳站在自己的船上,知道往哪走。
毕竟,能掌控的人生,才最让人踏实。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