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在小红书的土壤里,95 后把创业种成了生活

电商的接力棒,正悄悄交到一群年轻人手里。浙江省电子商务人才发展报告里有组数据:近 60% 的电商企业员工,年龄都在 20 到 30 岁之间。这拨 95 后,从小看着电商从萌芽到繁茂,算是实打实的 “电商原住民”。他们对电商的理解,比任何一代人都更鲜活;想靠电商闯一番事业的心思,也藏得格外深。

但这代人创业,总透着点不一样。上一代创业者可能要先凑钱、找项目、搭团队,恨不得一开始就摆出 “大干一场” 的架势。95 后不这样,他们更像在生活里 “捡机会”—— 发现某个需求没被满足,觉得自己能试试,就先单枪匹马冲进去,慢慢再把团队搭起来。

小红书电商最近发布的 Rise100 榜单,把这种 “不一样” 摊得明明白白。百大买手里,30% 是 95 后;百大商家中,95 后主理人占了 15%。翻他们的创业故事,更像看一场场 “即兴演出”:有人靠一张图文笔记火了,才后知后觉 “要不做成个事业”;有人爱买东西,索性把自己的审美变成货;还有人因为风格太特别被粉丝催着开店,算是 “被创业”。

这些五花八门的故事,都在小红书电商里轮番上演。于是总有人问:为啥年轻人创业,第一站总选小红书?这片土壤里,到底藏着什么?

我们找了几个 95 后创业者聊了聊,听他们讲了讲那些藏在订单和数据背后的真实经历。

对 95 后来说,“搞钱” 不是口号,是融进日常的习惯。会写公文的,整理点模板挂网上卖;英语好的,下班后陪人练口语;爱化妆的姑娘,干脆拉个群开小课。他们总在琢磨:手里的本事、身边的资源,怎么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

这群人里,不少已经成了创业场上的 “生力军”。就像小红书 Rise100 榜单里显的那样:百大买手 30% 是 95 后,百大商家 15% 的主理人是 95 后。@皮儿黑 就是其中一个。

认识 @皮儿黑 时,她还是个平面模特。每天穿梭在摄影棚,试穿各种新款衣服,是她的工作日常。但时间长了,她发现个扎心的问题:市面上的衣服,好像都是给 “冷白皮” 女生设计的。

“很多衣服挂着好看,我一穿就不对。” 她记得有次拍夏装,一件浅粉色连衣裙,模特图里仙得像云朵,她穿上却像 “裹了层灰”。化妆师补了三层粉,还是压不住她本身的肤色。那天收工后,她翻了翻评论区,发现不少和她一样的 “黑皮” 女生在吐槽:“想买件显白的衣服,比找对象还难。”

她突然想:为啥没人专门给黑皮女生做衣服?

2022 年,@皮儿黑 辞了模特工作,成了服装主理人。她给品牌起名 “PIERHEI”,和自己的昵称同音。选面料时,她带着团队跑了十多家工厂,把深色系面料一块块铺在身上试:“有的深棕显老,有的墨绿发闷,得找那种‘暗里透光’的,贴在黑皮肤上才好看。” 设计款式时,她故意避开太花哨的装饰,“黑皮本身就亮眼,再堆图案反而乱”。

第一批衣服上架前,她在小红书发了条笔记,配着自己穿样衣的照片,写:“黑皮不是缺点,是特色。” 评论区炸了,有人说 “终于有人懂我们了”,有人直接问 “什么时候能买”。那批衣服,三天就卖空了。

和 @皮儿黑 一样,@盖个帽儿总店铺 的主理人毛毛,也是从自己的 “麻烦” 里找出了创业的机会。

毛毛是个 “帽子控”,一年四季头上总戴着点什么。但她有个难言之隐:头围比一般人宽。成年女性的标准头围在 54 到 58 厘米,她的头围却有 59 厘米。

“每次买帽子都像开盲盒。” 她吐槽,商场里的帽子看着挺宽松,往头上一戴,要么卡在耳朵上,要么后脑勺勒出印子。有次她在网上买了顶网红渔夫帽,卖家说 “大头围友好”,结果她戴上像 “戴了个紧箍咒”,取下来时头皮都发麻。

她开始在小红书搜 “大头围帽子”,发现不少人在吐槽同样的问题。有人说 “戴帽子像被绑架”,有人晒出自己把帽子撑变形的照片。毛毛灵机一动:要不我来帮大家挑帽子?

她先在小红书发了篇笔记,标题是 “大头围姐妹看过来,这 5 顶帽子能戴还好看”。她把自己买过的帽子摆出来,量着头围拍视频,讲 “帽深多少才不卡头”“松紧带款怎么选才不勒”。笔记发出去没几天,就有几千人点赞,评论区全是 “求链接”。

“当时就觉得,这事儿能做。”2023 年初,毛毛在小红书开了店,专门卖加大号帽子。她跑去工厂定制尺寸,59 厘米、60 厘米,甚至 61 厘米的都有。选款时,她自己先试戴一整天,“勒不勒、掉不掉、显不显头大,我得替大家把好关”。有次她看中一款贝雷帽,样式好看但帽檐太硬,她让工厂改了三次,才做出 “软乎乎不压头” 的版本。

这代 95 后创业者,好像特别会给老行当 “添新花样”。他们不按常理出牌,总能从熟到不能再熟的产业链里,挖出点新东西。

@大仙的串儿 主理人丁光琦,就把诗词歌赋缝进了珠宝里。她以前在广告公司做策划,下班总爱往潘家园跑,看那些珠子、手串。“文玩不该只有老气的样子。” 她总觉得,年轻人戴的手串,得有点自己的故事。

有天晚上,她翻到一句诗:“梦的火焰,水浇不灭。” 突然来了灵感:能不能把这句诗做成手串?她找了串菩提子,又配了颗小金牌,刻上简化的 “梦” 字。写产品介绍时,她没说材质多好、工艺多细,只把那句诗拓展开来:“戴着手串的姑娘,都该有团烧不尽的梦。”

这款叫《醒诗・有梦不晚》的手串,上架第一天就卖了 30 多串。有个买家留言:“考研压力大的时候,摸着这串珠子,就觉得还能再坚持坚持。” 现在,丁光琦的店里有十几款 “诗串”,每款都配着一句诗,“有的讲勇气,有的讲温柔,都是年轻人心里想说的话”。

男装主理人 @小涩猎 则盯着一个 “反常识” 的现象:买男装的,好多是女生。

他家里开服装厂,专做男装。以前他总纳闷:“店里的衬衫、夹克,明明是给男生设计的,怎么后台订单地址,一半都是女生名字?” 后来他在小红书刷到不少笔记,女生晒给男友买的衣服,配文是 “他穿起来帅,等于我有眼光”。

“原来女生才是男装的‘隐形买家’。”@小涩猎 来了主意。他在小红书发起个话题:“给男友选穿搭,你来打分”。他每天发几套男装搭配,让女生投票 “这套能打几分”“要不要给男友买”。女生们特别积极,有人说 “这套显高,给我对象安排”,有人开玩笑 “他敢不穿,我就再买十套让他换着穿”。

这个话题火了之后,店里的销量涨了两倍多。有次他直播,一个女生连着下单三件夹克,说 “我对象一米八,穿你家衣服肯定好看,不好看我再来吐槽”。@小涩猎 觉得,这就是他想要的状态:“不是我卖什么他买什么,是大家一起玩着玩着,就把生意做了。”

更特别的是,这代创业者不爱端着,总把用户当朋友。用户说 “这个不好”,他们马上改;用户说 “想要那个”,他们转身就做。

@臻美假发 的主理人慧敏,家里做了十几年假发生意。以前工厂生产什么,店里就卖什么,都是些厚重的一体式假发。直到有天,一个粉丝在她小红书评论区留言:“夏天戴假发太热了,能不能做点轻薄的?最好能只盖个刘海,方便又自然。”

慧敏盯着那条评论看了半天。她自己也戴假发,知道夏天满头汗的滋味。“要不试试?” 她拉着工厂的老师傅研究,把假发剪薄,做成只有刘海的一小片,还特意加了隐形胶片,“一贴就能用,洗澡都不用摘”。

这款 “胎毛刘海” 上架后,第一个月就卖了 50 多万。有个女生发笔记晒单,说 “戴了这个刘海,同事都没发现我剪坏了头发”。后来,慧敏又根据粉丝的建议,做了 “高颅顶假发片”“马尾假头发”,月销量直接冲过 200 万。

有用户在评论区开玩笑:“你们假发行业卷得比考研还厉害,是不是怕我们太闲?” 慧敏看到了,回了句:“你们想要的,我们都想给。”

为啥 95 后创业,总把小红书当第一站?问了一圈,答案绕不开两个字:熟悉。

好多 95 后主理人、买手,创业前都是小红书的 “深度用户”。刷笔记、看测评、在评论区聊天,是他们每天的习惯。对他们来说,在小红书开店,就像在自己熟悉的巷子里摆个摊,踏实。

丁光琦以前在广告公司做用户研究,下班就泡在小红书里看珠宝文玩。2022 年,她发现 “文玩女孩” 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好多女生晒自己戴手串、盘核桃的照片,配文是 “中式审美 yyds”。

“当时就觉得,机会来了。” 她懂年轻人喜欢什么设计,也知道小红书上的人爱看什么文案。她开的第一家店,连装修都没怎么做,就靠每天发一条 “手串背后的故事” 笔记,慢慢攒起了第一批客户。“我喜欢的、懂的,刚好也是这里的人喜欢的,那为啥不做呢?”

00 后 @陈十五 也是这样。她大二时爱在小红书晒穿搭,今天穿条复古裙,明天搭件 oversize 卫衣,没想到慢慢有了粉丝。有天,一家服装店找她拍买家秀,说 “你穿我们家衣服肯定好看”。那是她第一次当平面模特。

“在小红书上,大家总给我肯定。” 有粉丝说 “你穿的衣服显高,我也想买”,有人给她提建议 “这件衬衫配牛仔裤会更好看”。这些话给了她底气。次年,她报名参加 “全国大学生服装搭配师大赛”,对着评委说:“我的灵感,都来自小红书上的姐妹。” 最后,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姑娘,从一千多人里拿了第一名。

2023 年,小红书电商慢慢火起来,@陈十五 没犹豫,把自己的女装店搬了过来。“这里的人懂我,我也懂他们喜欢什么,像回家一样。”

在小红书开店,门槛不高,容错率也高。这对没太多资源、没太多经验的 95 后来说,太重要了。

小红书有个规矩:流量不会只给大博主,千粉以下的创作者也能分到不少。这意味着,哪怕你刚开始做,只有几百个粉丝,也可能被更多人看到。

00 后的一一和丫丫,是对双胞胎姐妹,做 3C 数码产品买手前,连电商是什么都不知道。她们决定在小红书开店时,有人劝她们:“你们没经验,没资源,怎么跟别人比?”

但她们有自己的优势:会把复杂的数码产品讲得简单。比如教大家 “怎么选适合自己的蓝牙耳机”,她们不说参数,只说 “学生党看续航,上班族看降噪”;推荐手机壳,她们会拍视频演示 “防不防摔,能不能无线充电”。

“如果平台门槛太高,要自己囤货、找工厂、搭团队,我们肯定做不下来。” 一一说,在小红书,她们不用压货,客户下单了再联系供货商发货;遇到不懂的,平台还有专门的培训课。现在,她们的粉丝虽然不多,但每个月都能稳定赚点钱,“够我们自己花,还能给爸妈买点东西”。

而且,小红书不提倡拼低价、搞恶性竞争。在这里,大家比的不是谁卖得便宜,而是谁更懂用户、谁的东西更特别。这对 95 后来说,太对胃口了 —— 他们不想打价格战,想靠自己的审美、创意赚钱。

小红书的社区氛围,也让创业者觉得舒服。在这里,商家不用端着 “老板” 的架子,可以像朋友一样跟客户聊天。客户有需求,他们能马上改;市场有变化,他们能快速调头。

慧敏以前做传统电商时,最头疼的是 “猜需求”。工厂要提前三个月备货,她得根据往年的销售数据,猜明年夏天大家喜欢什么假发。“有时候货做出来了,才发现大家早就不戴这种款式了,只能堆在仓库里。”

但在小红书,反馈来得特别快。她发一款新假发的笔记,评论区马上就有声音:“这个颜色太亮了,能不能做自然点?”“胶片粘不牢,能不能换种材质?” 她看到了,当天就能跟工厂沟通,改设计、换材料,不用等三个月,一个星期就能出新款。

“省了好多时间和成本。” 慧敏说,现在她的工厂,一半的新款灵感都来自小红书的评论区。

@陈十五 也尝到了甜头。她在小红书刷笔记时,发现好多人晒 “蝴蝶结衬衫”“系带连衣裙”,评论区都说 “这种细节设计好温柔”。她马上找设计师,加了几款带蝴蝶结、小系带的衣服。

其中一款蝴蝶结衬衫,她在直播间刚展示完,就被拍了 4000 多件。“当时工厂连夜赶工,缝纫机都快冒烟了。” 更让她意外的是,她在其他平台经营的店铺,原本已经快做不下去了,就因为这款衬衫卖得火,也跟着 “活” 了过来。

现在,@陈十五 的店里,每个月卖得最好的衣服,几乎都能在小红书的热门笔记里找到影子。“这里就像个风向标,用户喜欢什么,一眼就能看到。”

小红书的用户,也刚好对得上 95 后的 “胃口”。平台 3 亿月活用户里,一半是 95 后,其中 35% 是 00 后。这些年轻人消费起来,有自己的想法:不盲目追大牌,喜欢有个性的东西;愿意为 “懂自己” 的产品买单,也愿意为 “有温度” 的品牌花钱。

@皮儿黑 的店里,有个老客户,每次上新都买,备注里总写 “黑皮姐妹冲”。有次 @皮儿黑发笔记说 “最近想做几款适合通勤的黑皮西装”,那个客户马上留言:“我上班要穿西装,能不能做带点垫肩的,显气场?”@皮儿黑 真的改了设计,那款西装上架后,那个客户一下子买了三件,说 “一件上班穿,一件约会穿,一件备用”。

“在这里,你不用讨好所有人,只要懂一部分人就行。”@皮儿黑 说。

越来越多商家看懂了这一点。数据显示,2023 年,百大商家在小红书的生意,只占他们总生意的 20%-30%;到了 2024 年,这个比例基本都超过 50% 了。大家都愿意把精力放在这里,因为知道,这里的人愿意为 “懂” 买单。

翻看 2024 年小红书 Rise100 榜单,能明显感觉到,这届 95 后创业者,更敢 “折腾”,也更会 “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玩法”:有人爱搞 “慢直播”,对着镜头慢慢介绍产品,不催单、不喊口号,像跟朋友聊天;有人选 “周播”,每周固定一天开播,说 “不想把自己搞得太累”;@盖个帽儿总店铺 的毛毛更绝,直播时永远戴着口罩,说 “大家看帽子就行,不用看我脸”。

不管是小众的审美,还是冷门的赛道,总有人在认真做。有人专门给小个子女生做衣服,说 “150cm 也能穿得好看”;有人卖中式线香,把香的味道写成诗;还有人做儿童敏感肌贴身衣物,说 “孩子舒服,妈妈才放心”。

对比 2023 年的榜单,变化更明显。2023 年,上榜商家大多靠 “买手直播”,跟专业买手合作卖货;2024 年,更多人选择 “自己干”,从选品到售后全自己管,反而做得更稳,每天都有固定销量。

@小涩猎 对此感触特别深。他是 “厂二代”,家里的服装厂做了二十多年,爸妈总说 “做生意要守规矩,客户是上帝,不能顶嘴”。但他不想这样。

来到小红书后,他发现 “原来生意可以这么做”。他跟用户开玩笑,说 “这件衬衫穿不好看,肯定是你对象身材不行”;用户给他提意见,他回 “听你的,下次改”。有次直播,一个女生说 “你家裤子太长了,我对象穿要裁半截”,他马上说 “那我们做个短款的,专门给你对象这种‘小短腿’”,直播间里笑成一片。

“换个地方,谁敢跟客户这么聊?”@小涩猎 说,在小红书,他不用端着,可以做自己。现在,他的店完全按自己的想法经营,销量比以前翻了三倍。“这里像个孵化器,不管你想怎么干,都有机会试试。”

这种包容的氛围,其实藏着小红书电商的 “基因”—— 它是从社区里长出来的,带着生活的温度。

看 Rise100 榜单里的细节,更能明白这种 “包容” 意味着什么:

百大买手里,85 个是新上榜的,其中 76 个,一年半前还是 “门外汉”,刚转行做买手;67% 的买手,粉丝不到 50 万,甚至有 19 个,粉丝还不到 10 万。

百大商家中,有 9 个是 “厂二代”,想跳出父辈的老路;12 个是从买手慢慢做成商家的;10 个是辞了职来创业的。更特别的是,32 个主理人,都在做 “小而美” 的事:专门给大头围做帽子,给黑皮做衣服,给敏感肌孩子做贴身衣。

这意味着,在小红书电商里,没有 “固定的阶层”。不管你是刚起步的新人,还是想转型的老手,都有机会往上走。这种 “流动性”,让整个生态一直有活力,也吸引着更多年轻人来试试。

就像有人说的:“在这里,不是只有有资源、有背景的人才能成。你能发现用户的一个小痛点,能做好一个小场景,就可能做成一门生意。就算成不了品牌主理人,你眼光好,能帮用户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也能当买手,赚份踏实钱。”

这代 95 后,成长在物质不缺的年代。他们对 “消费”“体验”“生意” 的理解,跟父辈完全不同。他们不觉得买东西只是买个物件,更像是在买一种 “情绪价值”;创业也不是为了 “赚大钱、当老板”,更像是在做一件自己喜欢、又能养活自己的事。

这种想法,正让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 “细”。有人为 “小众审美” 买单,有人为 “专属设计” 掏钱,有人就认 “懂自己的品牌”。

而最懂这些需求的 95 后创业者,正在小红书电商上,写出不一样的答案。他们证明了,电商不只有 “低价”“拼杀”,还可以有 “理解”“温度” 和 “千万种可能”。

在这片土壤里,创业不是苦哈哈的奋斗,更像是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而那些藏在订单里的故事,那些在评论区里的互动,正一点点把这个时代的创业图景,画得更鲜活、更热闹。

上一篇:

已经没有上一篇了!

相关推荐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轻创业?新经济模式下的副业新潮流
今天聊聊轻创吧。这些年,“能赚钱真好” 的想法,早就刻进了几代人的心里。按老话说,一种念头扎根几十年,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看看历史的那些事儿…
546,257
二十五年老平台的 “逆生长”—— 1688从 B2B 批发到 AI 供应链的突围
在互联网行业,一个上线 25 年的平台还能保持高速增长,甚至吸引大量年轻人,本身就是件稀罕事。1688,这个诞生于 1999 年的阿里 “元…
347,557
烘焙赛道的冰火两重天——洗牌、阵痛与新生
烘焙,这个曾被视为 “甜蜜风口” 的行业,近两年来却频频与 “闭店”“破产”“退市” 这些冰冷的词汇绑定。从新中式烘焙双子星的坠落,到老牌网…
788,032
黑白键上的潮起潮落:从钢琴热到行业变局里的攻守之道
钢琴这东西,这几年是真的不火了。 小区楼下的琴行换了三拨老板,最后改成了生鲜超市;朋友圈里晒孩子考级证书的家长越来越少,倒是刷到不少 “万元…
249,391
银发浪潮下的消费迷局:当 “夕阳红” 遇上 “套路深”
自千禧年以来,中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大街上的 “银发族” 越来越多,超市里结伴购物的老人、公园里跳广场舞的队伍、公交上让座的场景,都…
938,668
一抹青绿里的千年转身:中国抹茶正在重构全球味觉记忆
7 月 21 日这天,伦敦摄政街的喜茶门店外突然排起了蜿蜒的长队。穿着风衣的上班族、背着书包的学生、举着相机的游客挤在一起,手机屏幕上都映着…
428,328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